祁县位于山西省腹地,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山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汾河相望。公元前556年,春秋时期晋平公将祁地赐予祁人先祖祁奚,建城兴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晋商故里。祁县是“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祁县是“中国酥梨之乡”。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历史沿革
据《周礼·职方》与《尔雅·释十薮》记载,在远古时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积水地带,叫做“昭馀祁泽薮”。祁地由此而得名。
西周初期为戎狄杂居,后期属晋国。
春秋属晋。平公二年(前556),将祁地分给大夫姬奚做食邑。姬奚以地为氏,改姓祁,即祁黄羊。城邑建在今县城东南7.5公里的古县村。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晋分祁氏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阳曲)等7县。
战国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分晋地,祁地属赵国。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祁地属太原郡。
汉西汉初,置祁县,仍属太原郡。高祖六年(前201),封缯贺为祁侯。王莽建立新朝时,改祁为示,隶属不变。东汉初。复称祁县,仍属太原郡。
三国属魏国,隶并州太原郡。
西晋西晋初,仍归并州统辖,属太原国。武帝时封李熹为祁侯。县治迁徙到今祁城村。西晋末年,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统治。
南北朝北魏时属并州太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并州别驾分瓒始迁县治至今址。东魏因之。北齐天保七年(556),裁祁县。
隋开皇十年(590),复置祁县,隶并州。
唐初属并州。武德三年(620),于太谷置太州,县属之。六年(623),废太州,仍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属府。
五代十国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及北汉。北汉时,在县东南团柏镇置隆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灭北汉,祁县属并州。嘉枯四年(1059),改并州为太原府,县属府。
金改祁为析。天会六年(1128),分河东路为南北二路,县属河东北路。贞祐元年(1213),在县东南团柏镇置帻州,县属之。四年(1216)废帻州,改属太原府。兴定四年(1220),县属晋州。
元元初复称祁县,废晋州,县属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县隶属不变。
明属太原府。
清属冀宁道太原府。
“中华民国初年撤道、府建置,县直属省。1913年复于省县之间设道,县属中路道。1914年中路道复称冀宁道,县属不变。
1927年废道,县直辖于省。
1937年10月,全省划为9个行政区,县属第四行政区。1938年4月,县改属第三行政区。同年9月,同时属第三、第八两个行政区,境内两个县政府并存。
1939年10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晋冀豫边区太行区三专区。1941年1月,成立祁(县)北县佐公署,辖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属晋绥边区八专区。1943年5月,祁(县)北县佐公署撤销,辖区并人同时成立的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抗日政府,称祁北区,改属晋冀鲁豫边区二专区。1945年8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更名为祁县民主政府,属太行行署三专区。
1947年1月,阎锡山山西省政府划全省为14个行政区,各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祁县阎政权辖区属第一专员公署。1948年7月7日,全县解放,祁北区回归祁县,同时县民主政府迁入城内。8月,成立晋中区,县属晋中行政公署三专区。1949年2月,晋中行政公署并入太原市政府,祁县属太原市政府三专区。1949年9月,县属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再改为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县属不变。1958年,榆次专员公署改称晋中专员公署,县属不变,11月10日,祁县、太谷两县合并,称太谷县,县治设太谷城,仍属晋中专员公署。1961年5月1日,祁县、太谷分设,恢复原建置,属如旧。1968年9月,山西省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县属之。1978年5月,成立山西省晋中地区行政公署,县仍属之。
1999年,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属晋中市。
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本县划为3个自治区。城关与西南乡为一区,区署设在城关。东观镇及贾令镇一带为二区,区署设在东观镇。子洪镇附近村庄至北关镇为三区,区署设在王贤村。1919年,阎锡山政权实行“村本政治”,正式在县乡村之间设立区的行政建置。全县分为4个区。一区区公所驻城关,辖区南至任村,东南至元台沟,西至平遥、文水界,东至昌源河,北至丰泽。二区区公所驻贾令镇,辖区东至长头,北至清源(徐)界,西至文水界,南至沙堡。三区区公所驻东观镇,辖区东至太谷界,北至徐沟界,西至昌源河,南至涧村。四区区公所驻子洪镇,辖区北至鲁村,南至北关,东南至太谷、榆社界。区长由省委派。区以下为行政村,全县编为96村。除大的自然村自成一村外,小的自然村则或附属于大村,或几村联为一村。行政村设村公所,有村长、村副各1人。同时,编5户为1邻,5邻为1间,并设邻、闯长。1928年,实行乡村制,4个行政区的编制未变,只是改行政村为乡,称村长为乡长。
1937年11月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祁县城,东观镇及南同蒲铁路沿线村庄同时沦陷,阎锡山政权祁县政府南逃到平遥县达蒲村。次年1月,绕道平遥县南山,返回祁境,驻扎在来远镇。2月,在新寨村成立管辖祁县白晋线以西、南,同蒲路以南地区的第一区区公所。后又在峪口村设立第三区区公所,在贾令镇附近设立流动的第二区区公所。第四区区公所设在来远镇。
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为了适应抗日斗争需要,将全县划分为5个区。一区仍在任村、新寨村一带;二区、五区在同蒲铁路以北,以丰泽村、丰固村至西高堡一线为界,东为五区,西为二区;三区在峪口村一带;四区在来远镇一带。1941年1月,建立祁(县)北县佐公署,辖同蒲铁路以北原二、五两区。1943年,同蒲铁路以南地区重新划为3个区。东峪沟、南凤沟一带为一区,白晋线以西为二区,上庄沟为三区。同年5月,撤销祁(县)北县佐公署,所辖村庄划归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抗日政府管辖,称第四区,又叫祁北区。
解放战争时期,原二区分为第二区(白晋路西山区)和第四区(白晋路西平川),其余各区如故。同一时期,阎锡山政权将其统治区划为3个区,分别设区政府于城关(一区)、贾令镇(二区)、东观镇(三区),并将其占领区的171个自然村,编为31个治村。1947年,改称治村为乡。
1948年7月7日,祁县解放。祁北区归回原建制。全县分来远、任村、东观、申村、城关、贾令、南团柏、北谷丰8个区,137个行政村。一区驻地来远,辖来远、唐河底、贾河底、前庄、后庄、北关、团城、化塔、宋家庄、盘陀、磨支、阎家庄、神岭、三贾、南羊圈等15个行政村。二区驻地任村,辖任村、孙家河、北建安、新寨、大庄、下八洞、胡累、神堂头、五合庄、五联庄、牛家庄、子洪、部北、洛阳、梁村、王贤、元台沟、涧壑等18个行政村。三区驻地南团柏,辖峪口、坳坡、天居、北梁、中梁、段家窑、北团柏、鲁村、寺西庄、上庄、侯家庄、下凹、生茂、武乡、南团柏、涧村、王乔等17个行政村。四区驻地申村,辖申村、大韩、温曲、古县、下阎灿、小韩、张名、阎漫、小桑、阎名、蒲桑、东城、荣仁堡、祁城、谷村、下申、九汲、韩家庄、朴村、雅安、高城、郑家庄等22个行政村。五区驻地北谷丰,辖北谷丰、丰泽、会善、城赵、城赵庄、西韩、丰固、西建安、修善、秦村、永兴庄、王村、上曲、上段、段城、新堡、砲守堡等17个行政村。六区驻地贾令,辖贾令、西阳羽、西高堡、夏家堡、后营、前营、南左、北左、东阳羽、左墩、范公、长头、姜家堡、塔寺、谷恋、吴家堡、沙堡、戴家堡、程家庄等18个行政村。七区驻地东观,辖东观、东砲守堡、西砲守堡、乔家堡、张南、张北、西管、小贾、大贾、瓦屋、东高堡、马家堡、东六支、南社、西六支、河湾、梁堡、晓义、大义、北堡、张家堡、白圭等22个行政村。城关区驻地城关,辖东北隅、西北隅、东南隅、西南隅、西关、东北关、三合、城南关等8个行政村。
1950年3月,根据省政府新编制规定,本县行政区划又调整为4个区,1个镇。一区驻来远,辖15个行政村。二区驻下古县,辖37个行政村。三区驻东观,辖39个行政村。四区驻贾令,辖39个行政村。城关镇驻城内,辖7个行政村。1952年,城关镇改为区,全县为5个区,137个行政村。1953年7月,根据省政府划乡建乡计划草案,全县在5个区的基础上划为39个乡,2个镇。辖310个自然村。
1954年,除保留一区(驻地来远)外,其余4个区均取消。全县为1个区、40个乡、2个镇、309个自然村。
1956年4月调整区划,全县为来远、北关、盘陀、孙家河、胡累、小韩、南团柏、晓义、西六支、夏家堡、里村、城赵、韩家庄等13个乡,城关、东观、子洪、贾令4个镇,307个自然村。1957年增设克鲁、中庄、生茂3乡。全县为16个乡,4个镇,306个自然村。
1958年9月13日,实行人民公社制。公社下设若干管理区。11月10日,根据中共山西省委(1958)402号文件决定,祁县、太谷合并,称太谷县,县政府驻太谷城。祁县原辖区划为6个公社,49个管理区,辖306个自然村。贾令(卫星)公社驻贾令,6个管理区:贾令、谷恋、范公、北左、夏家堡、前营。城赵(跃进)公社驻城赵,7个管理区:里村、原东、城赵、固邑、韩家庄、朴村、苗堡。东观(红旗)公社驻东观,14个管理区:东观、官厂、东砲守堡、晓义、程家庄、乔家堡、东六支、北团柏、侯家庄、王乔、鲁村、峪口、生茂、左家滩。城关(超英)公社驻城内东街,6个管理区:南社、王村、祁城、东关、北关、城南。古县(燎原)公社驻下古县,11个管理区:子洪、梁村、大韩、申村、下古县、蒲桑、孙家河、新察、伏坪、胡累、阎名。来远(克鲁)公社驻来远,5个管理区:来远、贾河底、北关、盘陀、中庄。1961年5月1日,祁、太两县分置。原东观公社分为东观、晓义、峪口3个公社,原城关公社分为城关、西六支两个公社。全县共9个公社,182个生产大队。
1962年5月,原古县公社分为古县、任村两个公社,原城赵公社分为城赵、里村两个公社。全县为11个公社,185个生产大队。
1965年4月,增设城关镇居民委员会。
1971年4月14日,武乡县分南公社划归祁县,全县为12个公社,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194个生产大队,333个自然村。1972年3月4日,分南公社复归武乡县。
1983年12月21日,全县为11个公社,1个城镇政府,184个大队,289个自然村。
1983年12月21日至1984年3月11日,完成公社改乡的建制,全县设城关、西六支、东观、晓义、贾令、里村、城赵、古县、祁任村、峪口、来远等11个乡,城镇1个镇。
1984年8月29日,恢复东观、贾令二乡为镇,同时,改设来远、古县、城赵三乡为镇。全县为6镇6乡。
1993年12月31日,全县行政区划为6乡6镇,184个村委会,289个自然村。
2001年,部分乡与锁合并,全县设昭馀镇、东观镇、贾令镇、城赵镇、古县镇、来远镇、西六支乡、峪口乡6镇2乡,184个行政村,289个自然村。
2008年,增设能台、昌源、丹枫3个城区管委会。
2012年,增设工业园区管委会。2012年,全县辖8个乡镇4个管委会,160个行政村,289个自然村。
2021年4月,撤销西六支乡,并入昭馀镇。祁县下辖6个镇、1个乡:昭馀镇、东观镇、古县镇、贾令镇、城赵镇、来远镇、峪口乡。有117个行政村,16个社区。
2023年祁县总面积854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城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117个行政村,16个社区,总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县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城镇化率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