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什么意思(赏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024-12-05 09:34:14

一、全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作词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当时,南唐已亡国三年,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被俘软禁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李煜思念故国,写下了这首《虞美人》,宋太宗闻知此词后,赐毒酒将他毒死。

三、词作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为什么是“春花秋月”而不是“夏荷冬雪”呢?因为春秋是气候变换明显的季节,分别代表了新生和衰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秋天,他看时光流转,既在哀叹现世凄凉,又在回忆往昔美好。

春与花搭配,花是艳丽活泼的,秋与月搭配,月是宁静清冷的,在顺序上“春花”在前,“秋月”在后,因此“春花”不仅没有调和“秋月”的冷意,反而增强了“秋月”的冷感。

“何时了”三个字在感叹愁苦的日子何时到尽头;“往事知多少”这里就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历数一件件往事。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里写昨夜作者登楼,望明月,慨叹美好故国不仅在地理的远方,也在时间的远方,留下自己一人在此地孤苦。

登的是“小楼”,凸显孤寂渺小。虽然“东风”多象征春天的到来,但这里的东风采用的是季节流转的象征;而且用的是“又”字,说明这种季节的更替对作者来说是痛苦的重复。每一次东风的吹拂,都在不断提醒他时光的无情流逝,以及自己从南唐君主到北宋囚徒的悲惨命运转变。

夜晚望明月,月亮成为跨越时空的载体,作者回忆故国又不忍回忆,“不堪回首”,月亮越明,照得作者心中的痛苦越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是那故都金陵的宫殿,猜测它们“应犹在”,因为作者都没有机会回去看一看故土;但世间总是物难改、人易变,只是“朱颜改”,不光作者自己的容颜已老,那故都宫殿上的人也换了模样和身份;用“只是”两个字,慨叹自己被遗弃冷落的命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两字代表作者构想了一个提问者来问自己,作者忧愁想要倾诉,但偏偏孤寂一人,无法倾诉,只好幻想与其他人对话来分担痛苦。“能有几多愁?”,一个人能盛下多少哀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向东流”,因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国内的大部分江河自西向东流淌,最终注入东海。“一江春水”,想象在春天时,高山冰雪融化,恰似作者被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苏醒、崩塌;季风带来春雨,恰似作者心中愁化作天上雨。河水越向东流,积蓄的水量越多,在高山低谷间汹涌穿梭,恰似作者的情绪一样爆满溢出,在胸中、脑中不断翻腾,折磨着作者那颗哀愁的心。

四、作者:

姓名: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生卒:生于公元937年8月15日,卒于公元978年8月13日

身份: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

生平:李煜自幼天资聪颖,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词文章,志在山水,无意于政治,然而因其兄长们相继早逝,李煜被立为太子。

公元961年6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他继位后,一方面委曲求全,向宋朝称臣纳贡,以求维持南唐独立;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来增强南唐实力。

然而,南唐国势已衰,兵力薄弱。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投降被俘至汴京,南唐灭亡。

公元978年,李煜作《虞美人》,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时年四十二岁。北宋赠其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五、作者文学风格:

李煜当了24年的皇子,14年的皇帝,3年的俘虏。

他的词前期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展现了宫廷的奢华和享乐。

后期词则反映了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以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等,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悔恨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