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全文(时间为何用“寸”量?)

2024-08-30 09:50:38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千多年前,43岁的李白被皇帝赶出京都,赐金放还。心中烦闷至极,他邀好友登高宴饮,借酒放歌,半醉半醒间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首绝世之作《将进酒》。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如同大河一去不返,也如同流水渺小脆弱。人至中年的李白第一次感受到了时光流逝,不再年少的无力。

珍惜时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对此,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时间宝贵我们要纵情欢歌。陶渊明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光易逝,我们应趁年富力盛之时自强自勉。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经典的当属《增广贤文》中的那一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话通俗易懂,且读来朗朗上口,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启蒙名篇。时至今日,还常被人提起,用以劝诫人们要惜时如金,不可浪费时间,荒度岁月。

但你知道吗,这句“一寸光阴一寸金”最初来自一首唐诗,它的下句也不是“寸金难买寸光阴”。

《白鹿洞二首 · 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相比于传世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前半句“读书不觉春已深”名气要小得多。不过,整首诗和现在流行的意思一致,都是在劝诫大家要珍惜时光,勤奋读书。

诗人说他因为专心致志读书,都没觉察到已经到了暮春时节。每一寸光阴都像黄金一样珍贵,不忍浪费。

若不是有道友来逗笑,他还在深入研究周公和孔夫子的笔墨和教导。

在这里,诗人首创性地将光阴与黄金联系在一起,并以“寸”来衡量二者。这不禁引人思考,时间为何能用“寸”来衡量?为何不说“一厘”、“一丈”?

其实,这与古代的计时仪器——圭臬有关。

有史料证明,早在数千年前,远古先民就发现了,树影的长短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于是他们发明了天文仪器——圭臬,通过“立杆侧影”来判断时间。

所谓的圭臬由“土圭”和“臬”(也称作表)两部分组成。使用时,将圭形尺平放在地上,两端各立一根标杆,也就是臬。

圭上的刻度是一寸一寸的,不同时间,太阳在圭上投下的阴影长度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寸阴”。

人们根据阳光下标杆投在圭上的阴影长短,来推算时辰和节气。

那么诗中所说的“一寸光阴”究竟是多久?

若是按照12小时一昼来算,一昼是一尺,一尺有10寸,一寸光阴就是1.2小时,也就是72分钟。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一寸光阴的时间也随之稍作增减。

由此可见,以“寸”来形容时间,古已有之。

不过人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从来无人能用“寸金”买到“寸阴”。

生命无价,毛主席有诗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吾辈当谨遵先辈教导,珍惜生命,珍惜光阴,在有限的生命中,过无限广大的日子。永远真诚,永远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