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教辅材料进校园不应“一刀切”

2025-09-05 00:00:00

新学期开学,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进行了规范整治。据《现代快报》报道,江苏泰州泰兴市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全面使用校本讲义,由学校免费印发给学生。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辅材料必须由教育部门免费提供,除免费提供的一项教辅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向小学生推荐、统一征订或代购任何教辅材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教辅材料。

禁止学校征订、推荐教辅材料,一方面是为了贯彻“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也是杜绝利用教辅材料牟利的现象。2025年7月,教育部就召开过专项整治推进会,要求根治教辅征订乱象,推进免费教辅政策落地。

自双减以来,小学生的教辅材料较之从前确实少了很多,每天的作业量也明显减少了,很多孩子放学后,可以不到一小时就轻松搞定了作业,不少孩子是实实在在地感到开心与快乐。但不少家长却不自在了,较之从前焦虑了很多,他们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我的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每天做作业都是做到八点半,现在上五年级了,每天七点不到就做完全部作业了,眼看就要六年级了,要升初中了,我着急啊!”某家长说。

“我家孩子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和他爸的想法,包括她自己也想进×中学的重点班。但现在,作业量少了,题目的整体难度也降低了,她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学校作业,每次也都全对。问题是,这种轻松的状态能助力她顺利进入她心目中的理想中学吗?我心里是不停地打鼓。”另外一位家长抱怨。

“上面指定的教辅材料过于陈旧,都是好几年前的材料,与新的教学大纲相距甚远,更重要的是,题目过于简单,对学生复习的参考意义不大。”一位初中地理老师如是说。

“很多知识点要做到融会贯通,说实话就得多做题。而现在,作业量少了很多,又要学生考试考高分,又要学生不刷题,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执教高中数学三十余年的叶老师直摇头。

禁止老师推荐使用教辅材料,作业少了,孩子们突然松弛下来,让部分家长甚至老师变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孩子们快乐了,家长们和部分老师慌了,不快乐了,反差如此巨大的根源何在?

家长们担心的是,孩子们现在的快乐,可能会导致将来在中考、高考等几个学习生涯的关键节点不快乐。

学生平日在学校学习的,课本里学的东西普遍更基础、更简单,而中考和高考是竞争性的,考分高,就进入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优秀的学生解决了考试中的一些难题,拿到了高分,好学校自然向他们伸来橄榄枝。反过来,平日里疏于学习、作业量很少的学生,只能搞定基础题与简单题,搞不定难题,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结果是上不了好的中学和大学,甚至考不上高中,自然也没有心情快乐起来。

家长们不快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孩子放学后不一会儿功夫就把极少的作业搞定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用来干吗?教育部门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多参加体育运动,发展兴趣。然而,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有难度,尤其那些平日需加班或上夜班的家长,孩子闲下来,他们又没时间陪伴,这是极其棘手的事。孩子吵着要玩手机、看电视,且理直气壮,“我的作业都做完了,不信你检查”,家长该怎么办?其二,孩子们一旦处于“放羊”状态,家长们担心孩子上不了好的中学、大学。学校里要“快乐教育”,作业不多,只能家长自己给孩子加压。有钱的家长,对孩子未来有较高期许的家长,会砸钱给孩子在校外报这个补习班、那个辅导班,算起经济账来,成千上万乃至几万的花销,也不在少数。

以家庭经济状态差异及对孩子学习认知差异为基础的分野与分化局面,势必在家长圈里形成,有钱有能力的家长使劲卷孩子,没钱的家长卷不起、卷不动。

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想通过所谓的“快乐教育”,不下苦功在功课上、在做题上,就轻松实现进好高中及好大学的心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无异于天方夜谭。

恕我直言,中小学阶段的很多知识就需要机械记忆,很多知识点就需要通过反复做题来巩固与加深理解。放学后做课后作业,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这本就是千百年来教育的基本规律。想要把基础打牢,就得适当布置一点课后作业,这是合情合理的事。

还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本和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对他们来说的确过于简单,他们自学课外知识,多涉猎其他教辅材料,甚至接触高于教学大纲上规定的知识,进而拓展其思维,开阔其视野,我以为大有裨益,无可厚非。

广东省教育厅近日针对网传热点澄清,不存在禁止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的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这是对一刀切思维的拨乱反正,符合教育规律,有助于优秀的学生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

毕竟,严格基于课本知识的简单考试,90%以上的学生轻松考到100分,除了让分数通胀,也不能证明整体教学质量有多好、教学水平有多高。

有一种风靡的观点认为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快乐教育”,他们的学生更加具有创新性。实则不然。

以美国为例,一般而论,中小学的教育确实称得上是“快乐教育”,每天课堂时间不长,下午放学很早。但这首先是因为,美国高等教育有各类各层次的大学可供选择,有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学院,有地区性大学,有社区大学,有公立大学,有私立大学。如果一个人愿意去上大学,基本上都有学可上。但要想上好大学,也是要拼的。美国很多高中生为了上“藤校”,每天只睡4小时,靠咖啡续命。

而且,很多名校录取普遍主张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比如有哪些特长,尤其是在体育和文艺方面;在中学阶段参与了多少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街区某路段的交通流量调查、社区某条河涌的水体污染情况调查,取得了什么成果;参与了多少社区公益活动,实质性帮助到了多少人;对社区及“附近”有多了解与认识,多大程度关注日常生活、特定族群及身边的普通人;多大程度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并及时进行思考与评价;团队精神如何,集体意识如何,协作能力如何,社交能力如何,等等。这些素养与能力的习得,毫无疑问,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走访、踏勘、研讨、分析、总结,绝非“快乐教育”就能搞定的。美国很多中学生在下午放学之后要参加学校的乐队、球队等兴趣小组的活动,虽然3点就放学了,但也要到五六点才会离校,回家之后也要写作业,高中生熬到半夜才写完作业的,也不在少数。

一言以蔽之,“快乐教育”不是让孩子无所事事,“快乐教育”不是让孩子平等地“放羊”,“快乐教育”不是让学有余力的优秀孩子也只能“泯然众人”。可持续发展的“快乐教育”应该是家校共建,充分尊重教育与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放学后的作业是必需的,放学后的社会实践是必需的。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意义上茁壮成长、全面成长、健康成长,孩子才能真正快乐起来。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