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当世界在书页间停驻,我们听见文字的心跳。本期我市三位爱书人轻轻展开他们的阅读地图——有人用泛黄的诗集接住时光的雨滴,有人在小说折页处藏起人生的顿号……每一道被指尖摩挲过的装订线,都是他们通往自由的密径。世界读书日,愿我们永远保持拥有在字里行间栖身的勇气……
□山 柳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爱阅读,爱写作,也爱收藏,尤其对于那些纯文学性的报刊,一旦遇到有自己喜欢的作者、作品,更是爱不释手。
在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十多本《人民文学》,那是1980年到1985年的刊物,三次搬家,我都一直带着,并摆在我书柜里最醒目的位置,说它珍贵,那可是有原因的。
我是60后,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那时家里特别穷,自上了小学,识得几个字之后,就特别爱看书,什么报纸啊,连环画啊,甚至一本别人丢弃的杂书,我都会视其为珍宝。
可当时的条件,哪能有那么方便的书经常给我看啊!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就看糊在墙上的报纸,结果是那些报纸上的标题,乃至内容,我都能一个个倒背如流。
常记得儿时每次跟着父亲去魏店镇赶集,总要去供销社的“新华书店”角站一会儿。魏店镇不大,供销社并排开着两个大商店,其中一个靠窗子的地方,约两个柜台的地方,摆着一些书本及学习用品,就是所谓的“新华书店”了。每次去赶集,我都会去那儿,或站着看看书的名字,或要个小人书站着看一会儿,卖书的阿姨人很好,见我爱看书,常常会微笑着把书递给我。

1986年,我考入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后,愈发嗜书如命。那时候,我任班里的体育委员,教我们体育课的刘丽娟老师对我很是器重,见我爱看书,她常常会把一些自己不看了的书送给我。这也让我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
记得那是一年的夏天,刘老师搬到操场边新修的小院里住,那天恰恰有空,我便和同学去帮刘老师搬一些箱子、书桌之类的重物。搬完东西,刘老师从一个箱子里取出一沓子《人民文学》,问我要不要,这么好的书我哪能不要啊,于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也得到了十多本最好的杂志。
我如获至宝,一页接一页,一本接一本地读,这些名人的作品,读后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贫穷的家庭,偏偏生出一个爱读书的我,上了一年半私塾的父亲,除了能给我讲一些《三字经》、“古经儿”以及人生哲理外,并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要。即使上了师范,除了教材和借阅到的书,就只有蹭读别人的书了。手边并无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说杂志,因此,刘老师送我的这些《人民文学》,便成了我的财富,也成了我最早的收藏,而且一藏就是40年。
岁月如流,时光荏苒。看着眼前这些历经岁月洗礼过的《人民文学》,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它们就像我的文学梦,让我永远保持着那份纯真,永远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敬畏。
来源:天水市融媒体中心文化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