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小骅
岳阳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岳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有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7项。
为此,我市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非遗保护体系,成为湖湘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标杆。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除了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传统端午文化的原生地和龙舟竞渡运动的源头,具有悠久的历史。该习俗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文化的多样性,影响深远,既体现了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端午节的共同特征,更展现出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君山银针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唐朝称银针为“黄翎毛”,因为茶叶满披白色茸毛,底色金黄,冲泡后像黄色羽毛一样竖立而得名。

君山银针茶采摘时直接从茶树上拣采芽头,一芽头包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制作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历时三昼夜,耗时70余小时之久。冲泡时汤黄澄亮,香气清高,味醇甘爽,芽头直挺竖立,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玉,被誉为“金镶玉”。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君山银针是唯一的黄茶代表。
巴陵戏
巴陵戏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
巴陵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鼓戏(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1952年定名为岳阳花鼓戏。新墙河流域自古以来文化发达,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岳阳花鼓戏就是在这一带传统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并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舞(九龙舞)
九龙舞历史悠久,据《平江县文化志》记载:“始于汉、兴于唐,演绎至今。”龙舞(九龙舞)表演套路复杂,包括“九龙戏水”“八宝笼灯”“金盆吊水”“老龙脱壳”“铁龙关象”等在内的传统套路有26套之多。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抬阁(长乐抬阁故事会)
长乐抬阁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宵闹花灯习俗演变而来,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长乐抬阁故事会是长乐人的“行为艺术”。他们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个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表演一段段故事。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鼓戏(临湘花鼓戏)
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年初的龙窖山(旧称药姑山)下的尤港河上游地区。其特点是土生、土长、土气、土味。即演的地方事,唱的地方人,说的地方话,拉的地方调。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渔歌(洞庭渔歌)
渔歌(洞庭渔歌)源自战国时期,最迟在北宋年间,就已广泛流传于古岳阳地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便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描述。
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通常,每个乐句里都带有两至三个拖音,“拖音”是洞庭渔歌有别于其他民歌品种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扇技艺(岳州扇制作技艺)
岳州扇制作技艺,始于明末清初。资料显示,1957年岳州扇开始外销,成为湖南省最早出口的轻工业产品之一。1975年国家轻工部在全国扇子行业评比中,将“苏州扇”“杭州扇”“岳州扇”并列为中国三大名扇。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