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洱源的这粒米,凭啥让城里人抢着下田当“农夫”?

2025-05-21 10:12:00

五月的洱源县凤羽镇,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连片的稻田里,村民们挽起裤腿,弯腰插下一棵棵嫩绿的秧苗。这里,是洱源“凤羽白米”核心产区,也是高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试验田。

“凤羽白米凭什么卖15.8元一斤?是味道好,还是故事牛?”面对记者的提问,洱源秀源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陈代章笑着指向远处的稻田:“你看这土,这水,这稻种,都是‘奢侈品’。”

凤羽坝子的黑土地,是亿万年前高原湖泊沉积物淬炼而成的“宝藏”。半米厚的腐殖质层,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搭配优质的灌溉水源,让这里成为水稻生长的“天然温室”。“同样的稻种,换个地方就种不出这个味。”陈代章告诉记者,凤羽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让稻谷积累了独特的风味物质,“用这米煮出的饭,就算放凉了吃也不会回生,米香能弥漫整个屋子。”

2016年,在外从事银行工作多年的陈代章辞去工作返乡创业。起初他经营民宿,直到2018年试种优质的“声农4号”稻种,才真正找到方向。这种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仅2.1%,远低于普通米,蒸煮后口感软糯Q弹,米香十足。

“那时候,根本没人相信云南能种出高端大米。”陈代章回忆,第一年种植凤羽白米,公司销售困难重重,甚至需要拿着电饭锅,用一碗碗现煮的米饭打开市场。“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随着口感好、米香浓、“低升糖”的凤羽白米不断“出圈”,陈代章种植的1600亩凤羽白米,受到中高端市场消费者喜爱,产值突破了千万元。

陈代章的“野心”不止于卖米。2024年,陈代章的团队将稻田精心分割为“云上农场”,创新推出“认养一亩田”模式。城市家庭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认养一亩稻田,便可参与插秧、施肥、收割等农事活动,还能入住当地民宿,深度体验“农夫生活”。去年,260亩认养田的复购率高达85%,今年预计认养面积将突破1000亩,目前已预订100多亩。

“客户认养稻田后,不仅能收获200公斤优质大米,还能与亲友一同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陈代章表示,这种“沉浸式农业”让凤羽白米成功从单纯的“农产品”转型升级为“体验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凤羽白米的成功突围,不仅是农业产业的一次升级,更是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陈代章的团队还精心设计了“开秧门”“丰收节”等丰富多彩的农事体验活动,将稻田巧妙打造成沉浸式的旅游场景。游客们可以赤脚踏入泥地,亲手插秧,在弥漫着稻花香气的环境中品尝新米宴,甚至认养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尽情体验“城市农夫”的别样乐趣。

在起凤村的插秧现场,村民吴会英正忙着将秧苗仔细分株。她家的2亩地今年首次改种“声农4号”。“以前种普通稻子,一亩地也就赚2000多元,现在公司包收购,收入肯定能提高不少。”吴会英的话语中满是期待。

从“卖稻谷”到“卖风景”,从“种地”到“种体验”,如今凤羽白米已走出洱源,进入北上广深的中高端市场。陈代章介绍,公司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今年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涉及7个合作社以及600亩农户自种田。“我们想让凤羽白米成为一张名片,让更多人将因一粒米,记住一个叫凤羽的地方。”陈代章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秦蒙琳 段苏航 马喆 刘宇丹

责任编辑 刘自学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