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坚持”探索乡村治理的“大庄经验”——大理州弥渡县大庄村加强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25-07-07 17:40:00

中共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大庄村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以“四个坚持”为工作抓手,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大庄经验”。2023年,大庄村被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授予“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同时入选中国农村杂志社“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并被云南省评定为省级“美丽村庄”,本文探讨大庄村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治理成效亮点突出。一是建好服务阵地。大庄村积极筹集资金,建成标准化、规范化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中心集便民服务站、综治服务中心(网格化综合服务中心和调解室)、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群众教育室(健身活动室)以及停车场、休息区等功能于一体,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优化服务设施和流程,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二是加强各村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制度,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筹集资金,完成8个村党支部党员活动室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为党组织活动和村民公共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加强对各类自治组织的领导,调整充实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成员,确保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比例达到95%以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以上。充分发挥各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监事会、老年协会等在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监督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有效遏制人情攀比、乱堆乱放等不良风气。三是加强党员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活动,引导党员深入学习政策法规,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实践。推行“党员中心户长制”和“党员责任包干区”,成立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环境卫生、调解服务等专项工作小组,构建“总支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

坚持项目带动促治理,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一是完善村庄治理规划。邀请大庄籍干部、乡贤回乡献计献策,协调国土、农业、林业、住建等有关部门项目资金,完成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推动各类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二是实施乡村治理工程。积极争取资金,实施集通车、通行和历史风貌恢复于一体的八孔桥项目建设,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争取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实施大庄村、庄街村、左所营3个自然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生态氧化池2个1300多平方米,铺设雨污分流管道6000多米。争取政法等部门项目资金20多万元,实施“雪亮工程”,在村内安装监控设备40个,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三是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村庄规划建设和建筑风貌管控,开展“空心村”和“空心房”整治、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入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利用闲置土地修建停车场17处、活动广场4个、休息凉亭5个、长廊2个、垃圾房14座和公厕13座。争取水美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实施完成上屋村、庄街村和瓦窑坡村等池塘景观打造。统筹整合财政、水利等项目资金,将香山公园升级打造成3A级景区。采取“红色周五”、积分制管理、“红黑榜”曝光机制等措施,发动党员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做到了干净一户、带动一片、推动一村。大庄村成功入选国家级“和美乡村百佳范例”。

坚持产业融合强经济,产业培植提质增效。一是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商铺27间、正大生猪养殖场5000平方米、高标准智能温室养鸡场2000平方米,稳定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6万元以上。争取沪滇合作帮扶项目,投资500万元,与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每年可获得资产收益14.68万元。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蔬菜产业,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大庄酬勤文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规模化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40户社员户均收入20万元以上。争取移民后扶资金200万元,实施“双绑”冷链冷库项目建设,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打造各类家庭农场30多家,规模化发展大蒜、葡萄、沃柑、香菇等产业。引入大理景华种业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玉米制种烘烤场和种植基地2200多亩。与门谷能电大理公司达成合作,投资1500万元,新征集体建设用地10亩,建设集加油、充电、洗车、购物、餐饮等为一体的服务区,建成后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

坚持文化浸润塑乡风,文明乡风润物无声。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借助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力,利用村内的菊村书画斋等历史名人故居,争取民族团结进步项目资金,精心打造大庄乡愁馆,为传承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良好家风家训提供平台。聘请退休老干部向村民和游客宣讲大庄历史人文故事,教授传统民族乐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二是深化文明实践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弘扬农耕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发挥老年协会、文艺花灯队、志愿者服务队作用,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法规、宣传好人好事,以正能量引领群众团结和谐。村民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维护环境卫生成为常态,开展广场舞、健身等活动丰富村民日常生活,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近5年来共评选“美丽庭院”132户、“十星级文明户”55户、“文明家庭”20户、“平安家庭”30户,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大庄村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核心,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带动、产业融合、文化浸润,实现了人居环境洁净、产业培植见效、治理能力提升、群众稳定增收,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了一幅“乡村美、产业旺、治理好、百姓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执笔:施光荣、李丽梅)

(责任编辑 沈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