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是沈阳】千年古城:历史层累下的古韵新风

2025-05-06 10:03:00

开栏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秋晚和端午特别节目连续落户沈阳,让“沈水之阳,我心向往”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奔赴一座城的美好约定。作为央视最重要的三大节庆活动,三次选中沈阳,无疑是对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肯定。今日起,沈阳日报推出《为什么又是沈阳》专栏,将从历史名城、红色足迹、工业记忆等多个维度探寻这座城市连续“出圈”的密码。每一篇报道都将是一次对沈阳气质的深度解码,每一段故事都将是对“何以沈阳”的生动回答。敬请关注,与我们一起探寻。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地方就是去博物馆。想了解沈阳,自然要去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市博物馆等诸多文博场所看看。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有着7200年的文明史、2300年的建城史、400年的都城史。“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一宫两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新乐遗址、锡伯族家庙、明清四塔七寺等15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无不闪耀着沈阳这座千年古城的古韵新风。

沈阳的历史是一部边镇向中心演进、苦难与辉煌交织的长篇史诗。在历史的层累之下,沈阳所彰显出的城市韧性与雄阔,是这座千年古城备受瞩目的重要原因。

端午射柳 绵延成俗

沈阳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端午文化亦是沈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晋人书曹娥诔辞》,不仅是国宝级的书法珍品,更铭记了一段孝心与端午的传说。《晋人书曹娥诔辞》的原碑《曹娥碑》的碑文是为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作,取自“曹娥寻父”的民间故事。公元143年的端午节,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曹娥父亲曹盱指挥船队却不幸落水,年仅十四岁的曹娥在江边哭喊着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天未果便毅然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此后传为神话。作为端午节起源之一,珍贵的国宝《晋人书曹娥诔辞》以这样的方式将沈阳与端午相连。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端午文化一直伴随着沈阳人的繁衍生息。清代宫廷一直延续着过端午节的习俗,配合节日仪式,吃粽子、挂艾草。除此之外,沈阳还要陈设摆放一些节令清供,比如蜀葵、石榴、菖蒲、艾草等五月花卉植物,有的还会在伸出来的枝条上,挂上精致的香囊。

据史料记载,最有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是射箭、打马球等。端午射柳的习俗,最早是从辽金时期延续下来的,相沿至元明清。射柳,蕴含着契丹族(祈雨)、女真族(拜天)祭祀文化。这种射柳是以柳枝为靶的骑射活动,箭头扁平如铲,专门为射柳而作。《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余皆负。”明清时期,射柳已经演变成民间游戏,相沿成俗。

五月初五 平安福禄

流淌在沈阳北部的蒲河,因两岸多生蒲草而得名。而挂菖蒲、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奉天通志》载,五月初五日,人家担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

清代翰林缪润绂在《沈阳百咏》中曾写道:“银红帖子折千张,圣会同来赴药王。百样葫芦依样剪,分明佳节近端阳。”其诗中的端阳即是端午,而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沈阳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曾经盛极一时的药王庙会是端午节前沈阳人为过端午节作准备的重要场所。药王庙位于大南关。《陪都纪略》记载,药王庙会上最热闹的生意要数卖葫芦了。这种葫芦,跟现在端午节街上卖的葫芦差不多,商家会把端午节要用的东西香囊、葫芦等用品一起摆出来。而端午节挂葫芦的寓意自然是驱邪避祸,平安福禄。

时光荏苒,不觉又近一年端午。让我们在历史的有力脉搏中继续感受沈阳的魅力,在粽香中积蓄振兴力量。  

悠远沈阳

11万年前

人类足迹留在沈阳地区

七千多年前

先民创造出新乐文化

公元前300年

战国时燕国在沈阳建城

公元前221年

秦朝沈阳隶属辽东郡

两汉时期

沈阳为“候城”,隶属辽东郡

三国时期

公孙度设置平州,沈阳属玄菟郡治所

唐代时期

属于安东都护府“沈州”

1296年

元代改“沈州”为“沈阳路”

1386年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1年

后金攻占沈阳

1625年

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沈阳,建沈阳故宫

1636年

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清”

1929年4月2日

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1948年11月2日

沈阳正式解放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摄影:李浩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