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瓶功能饮料或一杯奶茶开始的——早上赶路提个神儿,下午犯困时追加一份“快乐补给”——这些口感顺滑、包装精美、随处可得的饮品很容易被当成白水的必需品或替代品,甚至被贴上“比普通甜饮更健康”的标签。就此,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严肃告诫说,当饮品里的糖分、脂肪、咖啡因频繁进入人体时,心血管与代谢系统将会悄然承受无形的压力,日积月累,必将有“爆表”的一天。

友情提示:成分累积,殃及血管
王海洋解释,血管作为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其内壁的光滑度和弹性直接决定血流的顺畅度。当我们喝入大量含咖啡因或高糖饮品时,会催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管内壁需持续应对压力波动,长此以往,就会使血管弹性下降,犹如一根频繁承受高压的水管逐渐老化。
在公众眼里,功能饮料中添加的牛磺酸、维生素等成分虽看似有益,但无法抵消“高糖+高咖啡因”的叠加危害。王海洋提示,对于咖啡因敏感人群、有心血管病史家族成员及睡眠质量差、焦虑倾向者,更容易产生心慌、手抖、失眠等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信号若被忽视,可能在体检中表现为血压异常、心电图波形改变,甚至引发突发性胸闷等严重问题。
同时,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运动量不足等生活因素也会加剧饮品的危害。当“靠饮料提神”变为日常习惯,人体血管将遭遇更密集的压力刺激,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正确定位:功能饮料,应急备用
王海洋介绍,功能饮料的设计初衷是作为临时提神工具,不能与日常饮用水画等号。其典型配方包含咖啡因、牛磺酸、可可碱、B族维生素,部分产品含糖量极高。一罐功能饮料中的糖分往往可达数十克,若长期大量饮用,极易使糖和咖啡因的摄入超标。
王海洋提醒说,人们需要明确区分功能饮料与运动饮料的差异:功能饮料主打提神醒脑,适用于短期提高注意力的场景;运动饮料则用于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后的补水补电解质,二者适用场景和人群截然不同。将功能饮料当作日常补水选择,会让神经和心血管系统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同时通过“隐形热量”造成体重上升。
此外,个体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差异显著,主观感觉“无不适”并不代表身体无负担,青少年、焦虑人群和睡眠质量差者应格外谨慎。王海洋建议,如在必要时,可选用小瓶装功能饮料,且避免与咖啡、浓茶等其他含咖啡因饮品同日叠加饮用。日常解渴优先选择白水,追求口感可选用无糖气泡水或无糖淡茶。要理性对待,务必将功能饮料从“日常饮品”回归到“应急备用”定位。
奶茶风险:糖脂叠加,代谢负重
奶茶的健康危害不仅在于高糖,更在于“糖脂叠加”的双重负担。王海洋解释,多数爆款奶茶同时含有糖、植脂末和奶油顶,再搭配珍珠、布丁等配料,致使整杯饮品的能量密度大幅攀升。大杯全糖奶茶的糖分往往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快速饮用或连着喝会使血糖骤升;在身体分泌激素降糖的同时,多余糖分则转化为甘油三酯,久而久之,可诱发血脂异常。
与此同时,奶茶中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不仅直接升高血脂,还会消减身体的糖耐量,酿成“越喝越饿、越饿越想喝”的恶性循环。所谓“无糖奶茶”若未减少奶油顶和植脂末,仍会造成脂肪负担和餐后血脂升高。从王海洋的临床经验看,脂肪肝患者、超重人群以及有高血脂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受奶茶“偷袭”,表现为腰围增加、餐后困倦加剧、血脂指标逐年增高。
王海洋强调,健康饮用奶茶的关键是将其准确地定位为“甜品”而非“饮品”,这就要求既减糖又限制高脂配料,建议选择小杯型、不要多加料,同时放慢饮用速度,以减轻对身体的峰值刺激。通过合理控制频率和分量,既能享受口感又能减少健康风险。
乳糜血警报:多重损害,干预可逆
王海洋介绍,当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时,血浆会从清亮转为浑浊乳白色,演变成“乳糜血”,这是代谢异常的明确警报。乳糜血会加大血液黏稠度、减缓流动,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累及全身。
而长期处于乳糜血状态,对血管、肝脏和肾脏均有广泛损害:血管内壁易生成不稳定斑块,增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肝脏会有严重的脂肪堆积和炎症,不利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逆转;肾脏也将长期承受高代谢负荷。王海洋主任在出门诊时,经常遇到许多年轻病例,这些上班族常常长期、大量饮用奶茶或甜饮,致使甘油三酯急剧升高,带来乳糜血相关症状。
王海洋提示说,乳糜血具有可逆性。通过及时调整饮品摄入频率和分量,配合规律作息与适量运动,多数异常指标可逐步恢复正常。但若长期放任自流,健康隐患有可能未来某个时刻“爆雷”。
习惯策略:科学管理,循序渐进
王海洋表示,建立健康饮品习惯无需“一刀切”,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出门时随身携带白水或无糖气泡水,优先解决口渴需求;确需提神时,少量低频选择含咖啡因饮品,不要与咖啡、浓茶混饮。
购买饮品前查看配料表,对含有“植脂末、奶精、奶油顶”之类的产品保持警惕;建议选择少糖或无糖饮品,同时减少高脂配料,通过小杯子、少加料、慢饮用的方式,减轻身体代谢负担。
当出现困倦、心慌、睡眠不佳或体重腰围上升等情况,就要避免或杜绝含糖含咖啡因饮品;已存在血脂高或脂肪肝的人,需将奶茶和功能饮料从“高频”改为“偶尔”,用“小杯节制”替代“大杯快乐”。
王海洋提醒,特殊人群如儿童、孕产期及哺乳期女性,更需全家共同建立健康饮品共识,秉持“可选但不常选、能少就不要多”的原则。学会合并计算每日含糖和含咖啡因饮品总量,理性决定饮品选择、分量和饮用时间,掌控健康主动权“从下一杯开始”!
健康选择:水为根本,甜饮适度
王海洋认为,解渴的最佳选择始终是白水,追求口感可选用不加糖的淡茶或无糖气泡水。运动后补水则需根据强度和时长决定,也就是说,仅在大汗淋漓且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后,才考虑使用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日常活动无需依赖运动饮料“进补”。
若要提神醒脑,平时应优先通过规律作息、午后小憩、少量饮黑咖啡等健康方式来实现;功能饮料仅是“应急工具”,应遵循小瓶、低频原则,且不宜和其他含咖啡因饮品同日叠用。
王海洋提醒,要树立“饮料≠补水、甜饮≠甜品”的核心认知,同时合理控制每日含糖和含咖啡因饮品总量,就能有效降低血管和代谢系统压力,让健康回归掌控之中。
附:王海洋主任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兼任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红外热像学会副会长、副理事,广州市血管外科医疗质量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副会长。
(衣晓峰 徐义岩 刘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