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边界在现实中愈发模糊,
电影行业将面临怎样的选择?
近日,科幻短剧《异影者》接连斩获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国际峰会第二名、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单元社会组“最佳视效”奖。
该剧以刀锋般锐利的思辨剖开技术狂潮下的艺术困境,用光影交响曲叩击着AI时代的终极命题,成为中国AI影视创作领域的现象级作品。获奖后,该剧主创之一、“80后”岳阳青年罗崴接受了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获奖作品聚焦AI与艺术博弈
《异影者》是一部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艺术创作之间冲突与融合的科幻剧。故事设定在2027年,人工智能公司奥林帕斯通过AI技术创作电影,实现了情感的精准刺激和标准化,导致人类情感反应趋于一致。传统剪辑师陈远决定制作最后一部纪录片,试图唤醒观众对真实艺术的感知。

陈远与AI助手Nova展开激烈对话,探讨艺术的本质与人类情感的独特性。Nova逐渐产生自我怀疑,开始质疑标准化是否真的等同于进步。最终,陈远冒着被AI系统抓捕的风险,成功导出纪录片,但系统并未完全崩溃,暗示改变才刚刚开始。
影片通过陈远的抗争与Nova的自我觉醒,探讨了AI时代下艺术的未来、人类情感的独特性以及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永恒冲突。这部时长10分钟的短剧,采用Deforum动态分形算法生成的视觉特效堪称一大亮点。尤其是Nova在和陈远对话时讲述人类进化的那一段,630帧画面,呈现出的效果堪比央视级别大片。

Deforum特效为影片带来了流动的金属质感场景,与人类演员的细腻表演形成强烈反差。同时,言川导演的精彩剧本也是整部作品成功的基石,为故事注入了灵魂。最终,《异影者》一路过关斩将,荣获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国际峰会第二名,并从来自33个国家与地区的1502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单元社会组“最佳视效”奖。
“整个作品的呈现,离不开言川导演对出图的高要求、团队大佬们的努力,以及超级奢侈的软件超分处理——通过将AI生成的图片高清放大、极致化,让作品达到甚至超越央视级别的视觉效果。”罗崴说道。
一场自我颠覆的旅程

罗崴是湖南湘商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元母社主理人、岳阳广电交通频道执行总监。今年38岁的他,是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高材生,曾在湖南电信深耕9年。一次偶然契机,投身岳阳广电。当时正值媒体行业转型关键期,短视频浪潮奔涌而至,他敏锐捕捉风口,开启“学霸模式”——白天虚心向同事取经,夜晚埋头自学剪辑技术与内容运营知识。就这样,他一步步从行业“新人”成长为短视频“技术流”达人。
罗崴与AI创作的结缘充满戏剧性。起初,他对AI技术在视频创作中的应用充满抵触,认为其运镜效果失真,难以达到自己的创作要求。2023年6月,当WaytoAGI湖南社区创始人张路平首次向他推介AI影视时,罗崴甚至嗤之以鼻:“几个文字指令就能颠覆专业运镜?”

然而,《后羿射巴蛇》AI短片的爆红彻底扭转了他的态度。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让罗崴主动找到张路平。出乎意料的是,张路平不仅不计前嫌,还悉心给予技术指导,带着他组建团队深度“入坑”AI创作。接下来的三个月,罗崴与团队乘势推出《岳阳有片橘子海》《慈氏塔》两部AI文旅短片,前者被“文旅湖南”官方收录,后者获得了国内最大AI视频社区“故事接龙”言川导演团队的青睐。

罗崴与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评审团主席、知名导演管虎合影
“小时候看金庸武侠,总觉得几天练成神功太夸张,没想到自己成了现实里的‘速成高手’。”罗崴笑谈。直到参与制作的《异影者》连获两项大奖,他才恍然顿悟:“这就像打通任督二脉,原来AI不是创作者的替代品,而是打开创作新维度的‘倚天剑’。多亏了言川导演的关照和安和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在AI创作之路上快速成长。”
在技术风暴中守护人文火种

《异影者》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作品主题的绝佳诠释。当言川导演将Deforum特效任务交给“半路出家”的罗崴时,他正经历着现实版“陈远的困境”——传统广电体系对AI创作的认知鸿沟、设备经费的掣肘、技术迭代的焦虑。关键时刻,时任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姜其胜的“火种计划”成为转折点:在离任前特批专项资金,用“能挤出来的所有资源”托举创新实验。湖南湘商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荭也开启雪中送炭模式,优化创作环境、增添创新设备、追加资金扶持,让这股火苗越烧越旺。

罗崴(左) 言川导演(中) 阿k老师(右)
“AI影视不是魔法,而是新时代的夏练三伏。”在罗崴看来,当前AI视频在人物一致性、情感传递等方面仍存瓶颈,但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去年还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今年已能完成三连后空翻。”
这种进化在《异影者》中得到集中展现:Nova的金属瞳孔随剧情推进产生微妙光晕变化,AI生成的未来都市有着赛博朋克的冷峻;创作团队独创的“情感锚点算法”,让人工智能在理性推演中逐渐“觉醒”对艺术的敬畏。
地域文化与AI的融合创新
在AI创作电影的趋势方面,罗崴认为,随着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等国际电影节专门设立AI电影单元,以及大量AI电影作品的涌现,AI创作电影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身为岳阳人,罗崴正将AI创作根植于本土文化基因:《剪纸岳阳》中,岳阳楼、洞庭南路、飘尾灯塔、洞庭湖大桥等岳阳文旅地标以剪纸形态呈现,AI与非遗剪纸的完美结合令人惊艳;《慈氏塔》中,AI复原的宋代砖雕与粒子特效共舞,让千年古塔在数字时空完成超现实重生……
“当AI开始理解《岳阳楼记》的忧乐精神,才是真正可怕的技术奇点。”面对热潮,罗崴始终保持清醒。在他看来,《异影者》的成功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提出了每个创作者必须直面的命题:我们是要做算法精准投喂的情感木偶,还是守护人性微光的持灯者?

正如短剧中陈远在数据洪流中守护的胶片,《异影者》创作团队也在技术狂飙中珍藏着一份“传统手艺人”的执着。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仇玉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