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徐军民:起笔落墨间

2025-07-05 16:59:00

师德其实是一种职业本能。当一位教师不再需要刻意去想“该如何做”,而是本能地知道“该这样做”时,那职业道德才算是真正长在了身上。

教师的职业道德,向来不是随着那一纸聘书便自然附赠的。这道理,大约与铁匠的技艺不会因买了一把锤子就登峰造极,是一样的。

我见过不少初登讲台的年轻人,意气风发,以为有了教师的头衔,便理所当然地具备了教师的德行。殊不知,那不过是职业的皮相。内里的质地,尚待岁月的锤打与磨砺。

道德这东西,在教师身上,不是装饰,而是工具。犹如木匠的定位尺,医生的手术刀,离了它,便做不出好活计。然而工具的娴熟运用,非一日之功。记得几年前,当有的语文教师抱怨作文批阅繁琐且无效,希望改变作文批阅要求时,一位老教师介绍经验:那就是每天坚持批阅五、六本作文,细水长流处,自有两岸花香。那些感到繁琐与疲累的,往往是搞作文突击的,疲于应付又怎能有效果。这位老教师,几十年雷打不动的做法,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并逐渐成为本能的一部分,而我们对师德最好的诠释就是一种职业的本能。这本能,是他用三十年光阴,一点一滴养成的。

而今的教师队伍里,颇有些人以为师德不过是几条规定,背熟了便算达标。这想法,与以为背熟了菜谱就能成为大厨一般可笑。道德不是条文,而是实践中长出的血肉。某次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见他巡堂时不时弯腰捡起学生掉落的废纸,随手扔进教室后面的垃圾桶。这细微动作里的熟练,是装不出来的,那是从骨子里渗出的职业习惯。

职业操守的养成,如腌菜,需要时间的浸润。初入行时的热情,往往如夏天的暴雨,来势汹汹却难以持久。唯有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在与学生年复一年的相处中,那些外在的规范才能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像那些总能在学生开口前就察觉其困惑的老师们,他们的“先知先觉”,不过是无数个日夜观察积累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尊严,不是来自讲台的高度,而是来自那些看不见的沉淀。当一位教师不再需要刻意去想“该如何做”,而是本能地知道“该这样做”时,那职业道德才算是真正长在了身上。这过程没有捷径,就像再好的麦种,不经历四季轮回,也结不出饱满的谷粒。

今天,当我在放假会上再次谈到“师德”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仅仅针对教师这个群体,而是对职业道德的再思考:师德一定是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沉淀中开出的花,而非仅仅依靠外部的反复灌输。而社会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近乎苛刻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热望:是希望、是未来。而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最初就是着落在教师身上的。作为教师,能够给予别人的前提首先是成长自己,美好自己,给自己以希望和未来。

“起笔千里画卷,落墨锦绣人生”。起笔落墨间的思量,才是教师修养的衡量:为自我美好成长起笔,为学生锦绣前程落墨。如此,师生共长,大道同辉!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