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四大关键词!5.7重磅发布会释放积极信号丨深读发布会

2025-05-08 14:56:00

顶端新闻记者 金艾琳 丁亚菲

5月7日上午9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这场在A股开盘前半小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释放出强烈的稳预期信号。截至5月7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本次发布会,都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顶端新闻记者梳理四大关键词,并邀约多名领域专家进行解读。

【关键词一:降准降息】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降准降息成为关注焦点之一。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此外,潘功胜宣布,将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解读专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王青

这些政策措施表明,着眼于有力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稳定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开始在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三个方向全面发力。这是对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具体落实。

具体来说,下调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0.1个百分点,将引导5月LPR报价跟进下调,进而降低各类贷款利率;降准0.5个百分点,向银行体系注入约1万亿长期流动性,这将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并支持政府债券发行。这是继2024年9月27日央行宣布降息降准以来,两个货币政策“大招”再次同时出手,表明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在稳增长方向全面发力。这也是今天宣布的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中的“重头戏”。我们认为,在当前时点宣布降息降准,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扩投资促消费,提振市场信心,是当前对冲外部波动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我们判断,本次降息不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过去一段时间的人民币走势已反复证明,经济基本面而非中美利差,才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最主要因素。债市方面,综合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市收益率大幅下行,以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政策利率利差的一般规律,我们判断当前债市已在较大程度上透支了本次货币政策调整。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以及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还可能给债市造成一定利空效应。这就意味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走低的空间不大。事实上,这也符合监管层遏制长期收益率过低可能给一些金融机构带来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的政策取向。总体上看,后续长债收益率将稳中有降。

展望未来,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中美经贸谈判也将经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国内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预计下半年央行还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估计全年政策性降息幅度会达到0.6个百分点,降幅较2024年扩大0.3个百分点,全年降准幅度将达到1个百分点,降幅与2024年相当,而且后续央行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国债净卖入,替代降准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综合各类因素,接下来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方向还有充足空间,能够为有效对冲外部波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关键支撑。

【关键词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成为本轮政策的核心发力点之一。

在发布会上,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协同推出多项创新工具,构建“信贷+债券+保险”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提到,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切实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解读专家: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

顶端新闻:央行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达8000亿元),并创设“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您认为,这些工具如何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融资难题,提升科技企业的融资效率与市场信心?又该如何与地方政府、市场化机构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潘向东:央行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达8000亿元),并同步创设“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是在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期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又一重大制度安排。

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的典型融资特征,这些工具直击融资难点,旨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提升科技企业融资效率与市场信心,同时也推动金融、财政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协同发力。科技创新再贷款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其增加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该工具既缓解了银行“惜贷”问题,又能在总量可控的前提下,精准支持技术领先但短期盈利不足的创新型企业。此次额度新增3000亿元至8000亿元总规模,显著提升了政策覆盖面和扶持力度,为科技企业研发攻关提供了关键的“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鉴于传统信用评级与抵质押体系难以覆盖科创企业相关的创新价值和潜在回报,央行主导创设“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则通过风险缓释机制,为投资者分担信用风险,破解科创企业因信用等级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此举可降低发债成本、提升发行成功率,激活直接融资渠道,形成“信心—信用—信贷”良性循环,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实现政策工具落地见效,还需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作为地方政府,可设立科技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通过财政贴息、风险兜底等方式提升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意愿;作为市场化机构,如银行、券商、保险公司、产业基金等,在政策引导下完善风控模型,创新产品设计,对科技企业的技术价值、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开展多维度评估。还应加强“科技—金融—产业”的信息共享和平台建设,提高风控透明度和资源匹配效率。

【关键词三:政策“组合拳”】

此次发布会不仅宣布降息降准,还围绕股市、楼市精准出台系列政策,这一整套政策 “组合拳” 涵盖货币调控、资本市场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政策协同发力,从提振市场信心、释放流动性、稳定资产价格等维度,向市场释放出强烈且积极的政策信号,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解读专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曾刚

顶端新闻:本次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含三类十项政策。您认为这些政策如何形成“组合拳”效应?

曾刚:三大类、共十项主体政策,涵盖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全链条举措,既有直接的金融增量供给,也有机制创新和风险防控,充分展现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一是全面引导市场预期与稳定信心。三部门联合推出降准降息、专项再贷款、优化资本市场规则等同向发力的政策,形成宏观流动性充裕、金融支持精准、市场结构优化的协同格局。通过信心和预期管理,维护市场情绪稳定,有利于资本市场恢复活力,对冲内外部不确定性。

二是打通科技企业融资“堵点”。传统的信贷与资本市场融资存在“各自为战”问题,科技企业尤其面临轻资产、缺抵押、融资贵难的问题。政策通过科创债与风险分担工具结合,突破金融风险偏好“天花板”,用创新性的信用增进方式,降低融资门槛,既解决了企业融资抬头难的问题,也提升了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效率。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属性,新的政策安排通过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互补搭桥,提高金融资源多元配置效率。

四是“组合拳”增强政策传导的精准性和持久性。十项措施从货币政策宽松、专项贷款、资本市场改革、保险资金入市、风险分担、企业并购活跃等多层面协同,提高了政策作用的持续性和互补性。比如,债券、股票市场和险资、银行信贷形成良性联动,能有效缓解单一市场或单一工具可能带来的局部风险,实现金融稳定、市场培育和创新驱动三大目标的平衡。

顶端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该工具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科技企业融资中的哪些具体痛点?

曾刚:“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最直接的目的是为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拓宽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型、高成长企业的直接融资空间。该工具通过多元化风险分散和增信机制,让本来不容易获得金融市场低成本债券融资的科技企业,提高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政府与市场合力分担违约损失,吸引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资金融入科技创新债券市场。

针对的痛点包括:一是信用评级不足、融资成本高。由于缺乏抵押、财务历史短、主业不稳定,科技企业难以取得高信用评级,市场风险偏好更低,从而融资利率高、融资量受限。二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不足、中长期资金参与度低。创新企业违约风险高,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险资、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直接融资渠道瓶颈。三是市场风险分担机制缺失。一旦发生违约,投资者损失全部承担,抑制了债券发行和产品创新,错失资本市场直接支持科技创新的机会。四是科创债券流动性和吸引力不足。风险主要由市场单一主体承担,流动性和产品吸引力不够,影响了科技企业以债券为工具进行规模化、持续性融资。

风险分担工具的关键作用机制,一是信用增级。通过设立增信基金、政府背书、保险公司联合承保等方式,对债券投资违约损失进行一定比例补偿,从而提升债券信用等级,使更多投资者愿意参与,融资成本下降。二是风险共担。多方参与(政府、金融机构、市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分担潜在风险,避免“单一出险、全市场担责”,降低参与门槛和顾虑。三是激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有了风险分担,中长期资金比如保险、养老金、银行理财等会更有动力配置科技创新债券,缓解短视和过度风险厌恶问题。四是完善生态,促进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创新企业与金融市场融合,带动更丰富的科创金融产品开发,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和质量。

【关键词四:稳定外贸】

在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要强化金融纾困,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加力稳定出口,优化出口信用保险监管政策,提高承保能力,提供优惠费率,实施快赔预赔,稳定企业接单和出口信心,督促机构做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专属保险,引导银行推出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

解读专家:河南国际数字贸易研究院副院长 王小艳

顶端新闻:此次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提出要通过优化出口信用保险、强化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措施稳定外贸。您长期研究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如何评价这些政策对当前外贸新业态的针对性?

王小艳: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市场订单萎缩、物流成本上涨、贸易壁垒升高以及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的优化出口信用保险、强化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措施直接回应外贸新业态的行业痛点,有效缓解外贸新业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为其韧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方面,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复杂格局下,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措施,有助于降低外贸企业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导致的贸易风险,通过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保障,针对性解决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中的核心顾虑。

另一方面,在全球关税大战及收紧小额免税政策的背景下,众多跨境电商企业面临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合规成本等全方位经营压力,强化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可以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应对流动资金压力和融资难题,支持企业布局全球多元市场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顶端新闻:金融监管总局还提到要“将融资协调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结合您对外贸企业的了解,您觉得,中小外贸企业在这一机制下可能获得哪些具体支持?如何避免政策落地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王小艳:原来金融政策更倾向于大型和重点外贸企业,中小外贸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小、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将融资协调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中小外贸企业可获得具体支持:一是更广泛的融资渠道:支持政策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意味着中小外贸企业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产品,从而拓宽融资渠道;二是更低的融资门槛:政策强调“应贷尽贷应续尽续”,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而非规模大小,从而降低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门槛;三是更优惠的融资条件:为了支持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会提供更加优惠的利率、更长的贷款期限等融资条件。

避免“最后一公里”问题,则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合行业协会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确保中小外贸企业充分了解政策内容和申请流程。同时,也要加大数字化工具应用:开发金融政策匹配平台,中小外贸企业输入行业、规模等信息后自动推送适配政策入口,尽量简化融资申请的流程和手续,提高融资效率。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和评估。比如,河南可以选取我们成熟的外贸产业带作为“融资协调机制”试点,测试简化流程(如线上信用贷款、线上“一键续贷”等),成功后在全省复制推广,减少政策执行摩擦。建立“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方联席机制,定期评估融资政策落地效果,动态调整贷款门槛和审批流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