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人工智能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正加速改变神经外科的面貌,未来在诊断、治疗、手术规划等多个环节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研究员、主治医师王宝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神经外科是以手术及微创技术诊治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分支,涵盖动脉瘤、脑卒中等脑血管病,脑肿瘤,颅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等功能性疾病,脊髓病变及周围神经疾病等。
王宝建议,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有慢性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肢体麻木或行为改变等症状的人群,有癫痫、家族性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史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来实现。其中,手术能有效解除压迫、减缓病情进展,但术后恢复需依赖系统的康复治疗。随着时代前进和技术进步,康复理念也在不断进化,比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远程康复平台等。”王宝介绍,目前,“情绪—认知—行为”一体化康复模式关注“人”的全面复原,而非仅仅“疾病的好转”。最终目标是让患者不仅“活下来”,更能“活得好”,重拾生活的尊严和意义。
王宝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难治性癫痫、抽动症、神经性头痛、手脚麻木疼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等功能性神经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与基础工作。在西藏代职期间,王宝与西藏军区总医院神经科专家团队密切合作,成功开展西藏地区首台植物人促醒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随着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日趋普遍,神经外科相关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国神经外科每年手术量近百万台,预计我国神经外科耗材市场规模到2027年将接近百亿元。医疗行业调研机构Evaluate Medte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达到158亿美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与神经外科相关的A股上市医疗企业也不在少数。其中,东北制药、普利制药、济川药业、恩华药业、恒瑞医药、精华制药、信立泰、力生制药、华海药业、京新药业均在抗癫痫药产业有所布局。此外,振东制药子公司安欣生物生产的用于治疗偏头疼、眩晕等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通过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宝/受访者供图
神经外科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时代周报:神经外科主要涵盖哪些方面?神经外科从何时开始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节点?
王宝:神经外科是以手术及微创技术诊治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分支,涵盖动脉瘤、脑卒中等脑血管病,脑肿瘤,颅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等功能性疾病,脊髓病变及周围神经疾病等。
神经外科发展始于史前颅骨钻孔术,19世纪因麻醉与无菌术突破进入现代阶段:1887年Horsley首创癫痫灶切除,20世纪50年代显微技术推动脑动脉瘤精准夹闭,21世纪融合术中导航、AI及神经调控迈入精准时代。
时代周报:神经外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有哪些特殊之处?神经外科手术的风险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王宝:神经外科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所处理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这些结构任何细微的损伤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如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甚至生命危险。
神经外科手术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手术部位本身高度敏感,如靠近脑干、语言中枢、运动区等,一旦损伤后果严重;二是出血风险高;三是术后并发症,包括脑水肿、感染、癫痫、意识障碍等;四是全身基础疾病对术中麻醉、术后恢复的影响。因此,神经外科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例如脑肿瘤手术时,当肿瘤靠近重要功能区或深部脑干、血管密集区域时,操作空间受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瘫痪、失语甚至生命危险。此外,某些恶性胶质瘤也可能存在残留,导致术后复发率高。术中出血、脑水肿、感染、癫痫等并发症也是常见风险。
时代周报:哪些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常见的神经系统检查项目有哪些?
王宝:需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的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首先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其次是中老年人;第三类是有慢性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肢体麻木或行为改变等症状的人;第四类是有癫痫、家族性神经系统疾病、脑外伤史的人群,以及从事高压、高辐射或长期夜班工作的人群。
常见的神经系统检查项目包括头颅MRI或CT、颈动脉彩超或脑血流图、脑电图、神经心理测试、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以及眼底检查。
发生脑卒中急救是关键
时代周报:常见脑肿瘤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症状?如何早期发现脑肿瘤?脑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王宝:常见脑肿瘤主要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及转移瘤等等。早期发现需结合定期影像学筛查与症状警觉,尤其对家族遗传史、长期电离辐射暴露或免疫抑制人群应加强监测。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加重的晨起头痛、无诱因癫痫发作、进行性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单侧听力下降或耳鸣、平衡失调、认知功能减退及性格改变等,特定位置肿瘤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或运动障碍。
脑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以及部分特殊类型肿瘤可尝试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其中手术通常是首选。
时代周报: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是什么?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王宝:脑出血和脑梗塞都属于脑卒中,俗称中风,但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别。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约20%,常因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或情绪激动导致;而脑梗塞则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占脑卒中的80%左右,多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预防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危险因素,如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避免抽烟、酗酒,保持合理体重,避免久坐,坚持适度运动,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减少红肉摄入。
一旦发生脑卒中,争分夺秒急救是关键。急救措施包括:迅速识别症状、保持患者侧卧防止呛咳、切勿随意喂水喂药、尽快拨打120送医。尤其是脑梗塞患者若能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有望显著改善预后。
时代周报:癫痫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治疗方法有哪些?
王宝:癫痫是一种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遗传因素等,还有一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
癫痫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约70%的患者通过长期、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发作;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明确病灶的癫痫患者,尤其是颞叶癫痫,效果最为显著。
时代周报:常见的脊髓疾病有哪些?脊髓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王宝:常见的脊髓疾病包括脊髓肿瘤、脊髓炎、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压迫症、脊髓损伤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四肢无力、麻木、排尿排便障碍,甚至截瘫。
脊髓疾病的治疗方式因病因而异,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神经调控治疗。其中,手术能有效解除压迫、减缓病情进展,但术后恢复需依赖系统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对脊髓病患者尤为重要,能促进肌力恢复、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平衡协调、训练排尿排便功能。
时代周报: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有哪些?这些疾病治疗方法是什么?
王宝: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包括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臂丛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尺神经卡压、腓总神经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鞘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发病原因多与神经受压、炎症、病毒感染、外伤或劳损有关。
神经性头痛可通过药物控制发作频率,也可针对枕大神经等责任神经进行微创射频手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包括止痛药、神经修复药物、物理康复,严重者可考虑神经松解手术。面神经麻痹早期抗病毒、激素治疗效果较好,部分顽固性患者可行面神经减压术。腕管综合征和尺神经卡压早期可通过佩戴支具、理疗改善,晚期则需手术减压治疗。
新技术正改变神经外科领域
时代周报:目前常用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有哪些?
王宝:目前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技术主要包括显微手术、立体定向手术、神经内镜手术、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电生理监测、脑血管介入治疗等。这些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创新,使神经外科手术从“经验主导”走向“精准制导”,从“生存导向”迈向“功能保护”,不断拓展可手术病种的边界,也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
时代周报:近年来神经外科领域有哪些重大突破?
王宝:近年来,神经外科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推动了高危区域手术与功能恢复的边界拓展。脑干等传统“手术禁区”通过荧光染色、实时导航与显微技术的结合实现精准肿瘤切除;神经调控技术革新中,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在植物人促醒领域取得突破;介入栓塞与复合手术室在脑脊髓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提升了动静脉瘘等复杂血管病变的治愈率。
此外,脑深部电刺激技术扩展至癫痫、肌张力障碍等疾病,AI术前规划与术中导航进一步保障了功能区的精准保护。这些进展不仅突破技术极限,更通过多学科融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
时代周报:神经外科领域未来有哪些研究热点?
王宝:神经外科作为高精尖的医学学科,当前和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癫痫、顽固性疼痛、植物人促醒等领域。
其次是神经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如何通过基因组学、分子病理分析指导手术边界、术后放化疗是重要方向。第三,人工智能与术中导航技术的结合,可提升手术安全性和精确度。第四,神经再生与修复也是前沿热点,尤其是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中。
时代周报:人工智能、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前景如何?
王宝:人工智能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正加速改变神经外科的面貌,未来在诊断、治疗、手术规划等多个环节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方面,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医生可以通过AI辅助系统快速分析脑部影像,显著提高诊断效率与准确率;AI还可用于术中导航、实时监控和机器人辅助手术,使操作更精细、更安全。
目前一些神经外科机器人系统已可实现毫米级操作误差,未来有望更广泛用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复杂手术中。基因治疗方面,在某些遗传性神经疾病中,研究者正尝试通过基因编辑、病毒载体递送等方式纠正突变基因,恢复或改善神经功能。
在脑肿瘤治疗中,也有研究尝试利用靶向基因修饰的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探索免疫基因治疗的新路径。此外,脑-机接口技术也正逐步落地应用,使脑部信号可转化为机器指令,为高位截瘫或运动障碍患者带来“意念控制”的新希望。
时代周报:如何通过康复治疗提升神经外科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未来在患者康复方面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王宝:康复治疗在神经外科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作业疗法、语言训练、吞咽康复、心理干预、神经调控等手段,能够激活神经可塑性,重建神经通路,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理想的康复应“早期、主动、综合、持续”,即越早介入、越系统规范,效果越好。未来,康复理念也在不断进化,比如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远程康复平台等。“情绪—认知—行为”一体化康复模式关注“人”的全面复原,而非仅仅“疾病的好转”。最终目标,是让患者不仅“活下来”,更能“活得好”,重拾生活的尊严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