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英才谱 | 敢于试错!这名信创领域的天开初创者专注做产品创新

2025-04-01 09:23:00

  津云新闻讯:“做软件不能只沉浸技术,需要做出来大家都能用的产品。”3月底,万物复苏的春天,记者见到了曾在国家超算中心与信创海河实验室都工作过的康波。如今他是一名创业者,身份也转而成为天津智临天河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新成立在天开园的初创企业。

  从博士到高级工程师再到如今的创业者,康波在专业领域深耕了10年,积累了专业研究知识,带着对市场前景的敏锐眼光,他选择创业,为了开发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

  初次见面,康波是一名阳光的80后青年,时不时总是笑着说话,语速不急不缓,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位踏实、好钻研、求上进的积极青年研究者。

  他评价自己,身上带有80后工程师的性格特征,但与其他写编程、写代码的工程师不同,康波非常热情健谈。

  “我很感谢传统学科带给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从最初的学科到人工智能研究,看起来领域不同,像是交叉学科,但内核知识其实没有变化。”康波介绍说。

  正如他所言,自大学起就开始研究编程,这个学生“会搞编程”,这是他身边人对康波的印象。“我个人非常喜欢编程,当时在学校时,还给课题组做了编程类软件,至今学校的师生还在用,这样有需求、有应用场景的产品,也让我意识到,做软件不能只沉浸技术,需要做出来大家都能用的产品。”康波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会在稳定的事业基础上,敢于抛下一切从一名创业者做起,他要做的,就是专注更难做的事情,啃下那块“难啃的骨头”。

  毕业10年后,他成为了一名初创者,当然不能仅仅考虑作为服务供应端的问题,他每天的思考变多了。“用户买不买单,产品好不好用。”这些都成为他每天要考虑的问题。他自我调侃,“白天拧螺丝,晚上写代码。”虽然比以前更忙,但他不觉得累,感觉非常踏实。

  如今他们研究的产品已经过了中试阶段,他们今年打算上市两款人工智能产品。用康波的话说,作为一个工程师,能研究产品绝对不是灵光一现的结果,一定是“经验+技术”的结果,是在多年专业积累中,摸索出来的研究需求,更明白行业痛点,也更加了解应用前景……

  从职业路径来讲,康波从确定的高级工程师岗位转到不确定的企业初创者角色,如今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但他没有惧怕,他认为很难得的一点,是天津这座城市,给了他试错的底气。

  对科研工作人员来说,敢于试错,是十分关键的。在天津的工作经历,给了他更多地试错空间,能够从自己的研究判断出发,比如2023年成功为超算中心做出了天河天元大模型。如今,再次基于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敏锐判断,康波认为,人工智能有“下半场”,而下半场应该瞄准人工智能的需求端。

  从国家超算中心与信创海河实验室孵化出来的天津智临天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为了应对人工智能的下半场。他说:“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天津有算力、数据、场景等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基础齐全,同时天津的产业链非常完善,这对我们做好人工智能的下半场,非常有信心。”

  他们的新公司目前有十几个人,但核心人员仅有四五人,这些青年创业者与康波一样,他们都是扎根在天津,踏实创业的“新天津人”。

  作为刚刚入驻天开园的初创企业,从注册到知识产权的申请,从上下游企业对接到投融资的对接,天开园为他们提供了可靠的发展平台。康波评价说,就是“保姆式”的把我们这些初创企业“扶上马”并“送一程”。

  精心呵护的企业必然发展迅速,康波告诉记者,如今已经与天开园的相关企业开展了深度对接合作,希望用三年时间打下基础,让企业快速发展起来,若今年的产品推出顺利,他计划明年开始做到规模化产品。

  “我们就想探索一条在别人看来,非常难做的路径,与以往的路径不同,我们从应用领域出发,在天津组建一条信创应用的全产业链,目的是想把这些在信创领域很强的队伍最终留在天津,就像杭州有‘六小龙’,我们也能拿出‘代表作’,代表天津的信创实力来展示天津。”康波说。

  (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