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能上优质课程,退休老人重拾学习乐趣,宝妈实现“带娃创业两不误”……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四宝·阅里”文化书院正以“公益+市场”的创新模式,为居民构建起全龄段、多层次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让文化服务从“云端”落地生根,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成为基层治理的“暖心引擎”。
“文化书院”破题: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3月27日上午9:00,记者走进银泰城社区“四宝·阅里”文化书院内,古琴声与童声诵读交织。72岁的退休教师张美兰戴着老花镜,在“心的光明”读书驿站翻看《齐文化通史》,身旁几个孩子正踮脚够着红色阅读区的《闪闪的红星》。“过去借书得跑图书馆,现在遛弯顺道就能读新书。”张美兰指着3500余册藏书的书架感慨。

只见文化书院内“心的光明”读书驿站、红色阅读区、儿童绘本角等特色空间人气十足。这里不仅是居民充电学习的“文化综合体”,更通过楼栋文化墙、“学习走廊”等载体,将清廉社区、家风家训等主题融入日常生活。
“以前带孩子去市图书馆得坐半小时公交,现在下楼就能借到绘本,还能参加亲子读书会。”居民李女士点赞的,正是社区打造的“15分钟阅读圈”。以“书香银泰”品牌为牵引,文化书院年均开展读书分享、经典诵读等活动40余场,让文明新风浸润街巷楼宇。

公益联盟“聚能”:一老一小一青壮皆有所乐
“机器人编程课开在家门口,孩子再不用到处奔波了!”在青少年宫人工智能教室外,家长赵女士向记者展示课程表。“朝阳计划”:联合淄博市青少年宫开设淄博市首个社区青少年宫,引入机器人编程、书画培训等14门课程,构建“素质教育生态圈”;“银龄工程”:打造“悦龄之家”老年学堂,剪纸、声乐、智能手机培训等课程让200余名“银发学员”重焕活力;“青年夜校”:非遗扎染、应急救护、形象管理等“潮课”吸引中青年“充电”,课程预约常“秒光”。



“没想到退休后还能当上剪纸课的老师!”来社区学习剪纸王阿姨感慨。通过“校社联动”模式,山东老年大学等机构优质资源下沉,配合“学习强国”“齐思政”等线上平台,形成“线下+云端”立体服务网。

银泰城社区党委书记周蕾介绍,通过“场地换服务”模式,专业机构师资下沉使课程费用降低60%,860户家庭被纳入“15分钟素质教育圈”。转过“学习走廊”,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在“银泰匠心守艺坊”教宝妈们制作主题剪纸,作品将亮相周末睦邻公益市集。“既学了手艺,还能与居民分享剪纸技艺!”学员赵芳边说边剪纸。
“微业”造血:小基金撬动社区大治理
社区治理如何实现可持续?银泰城社区探索“项目+基金”新路径:依托市慈善总会设立社区公益基金,培育“银泰匠心守艺坊”等“微创业”项目,带动50余名宝妈、退休人员灵活就业。手工编织、文化市集、美德积分激励等措施,既盘活闲置资源,又为社区公益注入“活水”。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社区将闲置办公房改造为“流动应急救助站”“健康小屋”,引入专业机构开展义诊、心理疏导等服务。数据显示,公益基金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居民超3000人次,帮扶特殊群体200余户。
文化“合伙人”登场:百姓故事百姓讲
“用剪纸讲党史,用快板传新风!”社区文艺骨干组成的“红色课堂”场场爆满。通过党建引领,银泰城社区组建起一支200余人的“文化合伙人”队伍,退休干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区达人以“百姓视角”传播身边故事。

在“睦邻文化节”“红领巾研学”等活动中,这些“草根明星”成为主力军。社区党委书记周蕾说:“我们正挖掘齐文化、民俗美食等特色资源,推动文化‘两创’进社区,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角。”
文化书院变身文化综合体
四宝山街道通过文化书院建设,重构15分钟文化生活圈,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成为全龄共享的复合文化空间。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引入淄博市青少年宫等专业机构降低60%课程成本,分设朝阳计划、银龄工程、青年夜校三大板块实现全龄覆盖。建立社区基金孵化50余个创业项目,培育200名“文化合伙人”,让剪纸手艺变身创新工具、读者转化为文化传播者,形成“居民贡献-社区赋能-反哺共建”的生态闭环。

在淄博高新区,薪火文化书院早已超越了“读书场所”的简单定义。以“公益+市场”“线下+云端”“文化+治理”“社区+社会”的融合模式激活服务效能。通过空间功能叠合实现老年学堂与青年夜校师资共享,云端平台延伸服务触角至居家群体,将剪纸艺术融入社区治理场景。创新“全民共创”机制,居民作品转化为公共空间装饰,课程成果变身市集展品,让居民家庭通过文化参与重构社区关系。

文化书院变身文化综合体的淄博高新区实践,一幅全龄友好、主客共享的社区生活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这里的故事,让每个居民都能找到精神栖息地,成为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的一份淄博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