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奋斗不息:全民阅读盛典“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在京启幕

2025-07-26 10:23: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冬云

开卷承风骨,执礼向星辰。韬奋精神是链接民族历史与新时代风貌的重要文化符号。7月24日晚,“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我来评”“韬奋知识问答”启动仪式在新华书店总店隆重举行。活动当日是先生逝世81周年的纪念日,亦逢其诞辰130周年,具有特殊意义。

资深媒体人敬一丹、出版家潘凯雄、韬奋研究专家陈挥与主持人赵健,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平台的数十家新媒体账号同步直播,深度漫谈韬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活动现场,韬奋基金会领导、新媒体代表、业界同人及线上数百万人次的观众共同探寻韬奋精神的新时代回响,见证了为期百日的“文化马拉松”正式开启,体现了韬奋精神与现代传播的有机结合及其在当代的强大感召力。

为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传承其精神,响应全民阅读号召,韬奋基金会联合全国580余家出版单位,携手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和番茄小说等平台,共同发起“韬奋好书我来评”和“韬奋知识问答”公益活动。此举既传承邹韬奋“以好书启蒙大众”的传统,也实践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北京铁丝网互动传媒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新华社客户端读书频道、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百道网等数百家文化机构提供支持。

活动伊始,两段震撼人心的短片,如时光隧道将与会者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重温邹韬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传奇一生。从接手《生活》周刊到建立生活书店,从“七君子”事件入狱到赴重庆继续文化抗战,邹韬奋用短暂而灿烂的49年生命,诠释了“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与新时代“全民阅读”“书香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核相呼应。

漫谈首先从邹韬奋与周恩来、鲁迅的深厚交往开始。陈挥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叙事,将听众带回重庆曾家岩50号,重温周恩来与邹韬奋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这段珍贵友谊不仅是革命史上的动人佳话,更是在民族危亡时刻,革命先锋力量与知识分子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谈及邹韬奋与鲁迅的关系,陈挥认为,两位文化巨匠虽然文字风格迥异,却都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正是这种惺惺相惜,促成了两人在文学出版领域的诸多合作。陈挥以翔实的史料,还原了邹韬奋与得力助手徐伯昕同心协力,将《生活》周刊发行量从2800份扩大到155000份、将生活书店从1家店发展到全国56家分店的传奇历程。成功的核心秘诀,在于邹韬奋先生始终坚持“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潘凯雄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他从专业角度对邹韬奋的出版事业与精神进行了精辟阐释。谈及新媒体时代与出版变革,他提出了颇具洞见的假设:基于邹韬奋生前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与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文化立场,若先生健在,他对数字化浪潮必定秉持“热情拥抱但绝不盲从”的态度。针对当下“流量为王”论调,潘凯雄提出了三重维度的辩证思考:首先,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尊重流量现象的存在;其次,要深入研究流量背后的用户需求与行为逻辑,将其转化为文化服务的优化方向;最后要坚决摒弃“唯流量论”的浮躁心态,明确高流量与优质内容并非必然等同的关系。“出版人和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书做好,提供好内容,才是对读者负责。”潘凯雄的这一论断,是对韬奋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出版行业初心的有力召唤。

敬一丹结合新闻人的职业生涯,深情阐释了她对韬奋精神的独特理解。在她看来,邹韬奋之所以能够赢得大众由衷的仰望与敬爱,核心在于他那份罕见的天真与纯粹——这种纯粹不是简单的单纯,而是面对复杂世界仍能保持初心的精神坚守。回望自身职业历程,她提到了堪称中国电视新闻史上“高地”与“旗帜”的《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她认为,这两档节目,秉承着与韬奋精神一脉相承的理念——传播智者的声音,传达弱者的呐喊。尤为珍贵的是,《东方时空》与《焦点访谈》对待观众来信的态度与做法,与邹韬奋先生当年主持《生活》周刊时如出一辙。认真阅读观众的来信,不仅让新闻人了解民情,更能从中得到滋养。谈及自己的写作实践,敬一丹认为,新闻人要像邹韬奋那样,将时代的真实记录下来,将历史的真相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