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记忆|夏日,26度的韶山

2025-07-14 21:53:00

□梁小卫

盛夏七月,渑池持续的阴雨、闷热天气,感觉有点像南方梅雨季节。周日清晨突然放晴,碧空如洗,极致清透似童话一般。于是决定要去韶山走走。

驱车沿韶山大道北行约15公里,就到达了韶山脚下。这是一座我十分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山。说熟悉是因为从中学开始就经常去韶山,说陌生是因为每一次登山感觉都不太一样。这次,我要沿着盘山公路把车开到位于半山腰的云门寺,然后再步行登顶。 开车前往云门寺可走Y022线,这条盘山公路长约7公里,起点位于G241横岭顶,向西北方向可直达韶山森林公园。公路线形设计很好,蜿蜒但不崎岖,双车道沥青路面,路边的护栏、急弯处的广角镜、标线标志标牌一应俱全。山里的空气很清新,放下车窗,山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犹如世外桃源般静谧。牛儿在路边悠闲地吃草,偶尔能听到几声鸟叫,更显“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忽然间,云雾随风缭绕,飘渺如画仙气十足。

有关资料显示,渑池韶山森林覆盖率达69.6%,主峰海拔1492.9米,是河南省黄河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的最高峰,也是渑池县北部的分水岭,韶山之北的水流入黄河,韶山之南的水注入涧河。传说,当年舜帝从山西过黄河“南巡”路过渑池,发现此处风光旖旎、景色秀美,便召集仰韶人在韶山上演奏韶乐与民同乐,后人便将此山命名韶山。韶山因山腰经常云雾缭绕,升腾而起,如云生其处,故又名“云门山”。

为了方便游客休闲娱乐、爬山锻炼,韶山目前建成了12公里的观光步道,沿线设有12个观景亭,分别以渑池县的12个乡镇命名。在韶山主峰南侧的山坳中,依山而建有一座云门寺,彩瓦大顶,四角挑檐,雕梁画栋,巍然壮观。传说云门寺最繁盛时房舍殿宇达99间,为渑池佛寺之冠,有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的美誉。

据《渑池县志》记载:“云门寺治北三十里,唐代建。释四祖优波毱多及韶山居士栖此。”兵燹以来,倾圮殆尽。成书于宋景德年间的《传灯录》对韶山、云门及寺院禅师的记载达几十处之多。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时,已有47间房舍,民国十四年(1925年)又重修。云门寺之西有眼碧玉山泉,大旱不涸,可供百人饮用,名曰“扳倒井”。相传,韶山的峰头岩角有上百座石塔,为唐代渑人雷公受戒云门寺闲暇所垒,经千年风雨剥蚀仍存留至今。

云门寺西北方向有一条上山的步道,浓荫蔽日,曲径通幽。拾级而上,不到20分钟便可到达“仰韶亭”,这里是观赏“韶峰叠翠”和“虎跳石”的最佳位置。站在亭内远眺,韶峰重叠缥缈,在周围山峰簇拥下,兀自耸立,一柱擎天。漫步山顶,听松涛阵阵,感气象万千,看清幽雄奇,惬意地在林海间畅快“洗肺”。在这里,每一口呼吸都是享受,在这里,气温仅26℃,堪称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氧吧和空调。

古往今来,渑池韶山都是人们的游览胜地。明代书法家王铎曾在《夏日游韶山遇雨》诗中写道:“触暑探岑寂,登高望不穷。苍崖喷石乳,翠壑隐珠宫。胜地犹堪赏,幽怀讵可同。坐来云气变,山色雨蒙蒙。”明代山东左布政使戴珙《韶峰叠翠》诗曰:翠削芙蓉几万重,雨馀佳丽更无穷。影蟠天外横河汉,气压人间等岳嵩。石髓远随舟峤出,钟声只在白云中。春风下界多红紫,不遣岩阿有一丛。

每次登顶韶山,总想找寻一下过去的痕迹。云雾掩映的小山村,层林尽染的红叶坡,雕梁画栋的云门寺,层峦叠嶂的奇石山,余音缭绕的回响谷,曾经濯过足的山泉河,林中没有尽头的石板路,崖壁上层层叠叠的藤蔓枝。往事历历在目,仍留存在美好的记忆中,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又都是那么遥远。

站在山顶远眺, 仿佛置身于诗与远方的交汇点,可以换一种高度去俯瞰这世间万象。山路从平缓到曲折、坎坷、陡峭的过渡,恰似人生旅程阶段的变化。登山中的每一步都在丈量着意志的强度,无论前方的路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光芒,只要坚持不懈,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山顶上能看到的不仅是壮阔的美景,更是被山风和汗水涤荡过的心境。

站在山顶远眺,雄壮伟岸的群山相映,绿荫如盖的山林相连,仿佛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外有山吗?此刻顿悟,我们都是过客,而山、石、水、木才是永远的主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在这个炎炎夏日里,渑池韶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身体的凉爽,更带来了心灵的静谧。逃离尘嚣,将灵魂沉浸山川,观山、看水、听风、闻岚、寻真我,或许这就是夏日26度的韶山给予的最惬意感悟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