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习近平
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国歌素材地,是一片承载了无数可歌可泣故事的红色热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坐落在辽宁大地上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时代温度,让抗日先烈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1940年2月,在严寒的密林中,已断粮五日、身陷重围的杨靖宇对劝降者说。随后,杨靖宇举枪战斗至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东北抗联精神——那便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因为有千千万万杨靖宇这样誓死不降的抗日将士,中华民族才能在濒临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浴火重生。
时光飞逝,转眼间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已80周年。盛夏时节,重访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第一军曾经生活、战斗过的丹东天桥沟,空气中早已不再有硝烟的味道,但山风拂过密林时,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天桥沟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部宿营地旧址之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方圆数百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极为险要。1934年到1938年,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第一军在这里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率部队“六进六出”天桥沟,与敌浴血奋战近4年。
如今,天桥沟的密林深处,还隐藏着20多处抗联遗迹,无声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
密营——从“羊洞”到“杨洞”

抗联“杨洞”密营遗址(天桥沟景区供图)
在天桥沟,许多与抗联相关的遗迹都被冠以“杨”字。当地人把抗联战士住过的洞穴称为“杨洞”,把抗联战士取水的井称为“杨泉”,以此表达对杨靖宇将军的敬仰。
抗联“杨洞”密营是天桥沟众多密营之一,遗址位于双山子镇四平村羊洞沟羊洞山,原称“羊洞”。“杨洞”洞口很小,但洞内宽阔,洞深20米,宽4米,能住四五十名战士。1936年10月末,杨靖宇率抗联第一军军部进入羊洞建立密营,从此“羊洞”成为“杨洞”。
天桥沟抗联一军密营最多时曾驻扎500多人。到1938年7月抗联一军军部撤出天桥沟时,抗联一军将士在极尽艰苦的条件下在天桥沟地区宿营、休整、军训、战斗近4年,很多牺牲的指战员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四平乡政府——丹东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

复原的四平乡政府(天桥沟景区供图)
四平乡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丹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一师于1935年12月在宽甸北部山区四平村建立。四平乡政府建立后,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群众筹集军粮,侦察敌情,传送情报,护送抗联伤员,向抗联输送兵员,发动妇女为部队做鞋和棉衣,为支援抗联做了大量贡献。
四平乡政府的工作引起日伪当局极大恐慌。1936年8月,日军派飞机对四平乡政府所在地进行轰炸,还设立了杀人场,大肆捕杀乡政府干部和抗日群众。日军又实行“清乡并屯”,把群众赶走,房子烧光,将天桥沟一带变成无人区。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存在不到一年的四平乡政府被迫解体停止活动。
少年营——东北少年的抗战壮歌

抗联少年营遗址(天桥沟景区供图)
天桥沟的密林深处,静卧着一处抗联少年营遗址,遗址背后隐藏着一段东北少年的抗战往事。东北抗联共有十一个军,大多数的军都建有少年连、少年营或者少年铁血队。少年营的战士大的18岁,小的只有14岁,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位于天桥沟的少年营共70多人,曾先后参加过攻打崔家大院、伏击小佛爷沟等许多战斗,将青春热血洒在了林海雪原的战场。
青山有幸埋忠骨。如今,在宽甸县双山子镇的平坨村抗联烈士陵园内,还安葬着22名在崔家大院战斗中牺牲的少年营烈士。
传承——红色沃土上开出鲜艳的花
人民从未忘记杨靖宇将军和他率领的抗联部队。在这片他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土地上,天桥沟人建园、立碑、塑像,将杨靖宇将军一手建立的抗联密营和红色政权遗址都保存下来,向后世讲述东北抗联的红色故事。

杨靖宇将军塑像(天桥沟景区供图)
在天桥沟杨靖宇将军纪念园,将军的塑像背依青山,远眺林海,似在饱览他用生命守卫的大好河山——曾经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天桥沟早已换了人间——当地将红色基因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把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将天桥沟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区。这片浸染英雄鲜血的土地,在传承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业兴人旺的富民之路。

杨靖宇将军作词的《西征胜利歌》(天桥沟景区供图)
“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这是杨靖宇将军作词的《西征胜利歌》的最后一句——1936年,为改变抗联孤军作战的局面,直接取得党中央的领导,抗联一军进行了第一次西征,为纪念西征中的摩天岭大捷,杨靖宇将军创作了雄壮豪迈的《西征胜利歌》,成为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红色印记。如今,将军歌词中的愿望早已实现,将军深爱着的土地早已富强,曾经被战火洗礼的天桥沟,在红色沃土上开出了鲜艳的花。
(记者 贺晓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