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江山:牢牢把握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 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2025-04-03 16:15:00

方江山 人民论坛网

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以“初心使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以“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从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切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阐释,能充分彰显这一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严密逻辑、深邃博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具有更优品位、更高追求、更强力量的理论支撑与思想引领。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方江山在2025年3月下旬出版的《人民论坛》第6期刊文,对把握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进行了深刻解读。请看全文。

牢牢把握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
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人民论坛》杂志2025年第6期)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方江山

党的创新理论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系统的体系,需要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不仅要拓展研究阐释的广度和深度,彰显其博大精深的品格特质,而且要推动研究阐释从“点”(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到“线”(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再及“面”(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辩证统一)的联结和跃升。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需要我们以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基点,全面分析其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原创贡献、实践要求,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发掘其理论原创性、实践导向性,进而深刻阐明其“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指导力”,充分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大众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源自实践又指导和推动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蕴含一系列具有理念上创新、价值上引领、思路上突破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的重大创新观点,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涵盖一系列体现目标与路径一致、宏观与具体融合、整体与重点统一的战略部署,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向,就是确立、巩固和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可以说,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要解决好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问题。


为推动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很有意义。


在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时节,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海口,共同学习、深入研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在此,受于绍良社长、陈建文总编辑的委托,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社,向出席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为研讨会顺利举办付出辛劳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向与会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表示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作为极具理论穿透力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集中地、凝练地、鲜明地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特性,既是构成一整套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概念“基石”,又是推动一系列思想飞跃、理论发展、学术创新的思维“路标”,以“术语的革命”见证和引领着实践的非凡创造。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既表达观点、呈现方法,更塑造和展现立场。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今天,我们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角度展开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学习研讨,就是要通过对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溯源探微,从概念到学理、从逻辑到体系、从内容到话语,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贡献、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实践价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揭示其科学真理性和实践引领力。


借与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交流探讨并向大家请教的机会,围绕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关系,谈三点个人粗浅的学习体会。

第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石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一种影响深远的理论唯有以深刻的学理彰显其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彰显其科学性,才显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持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取得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就是要将宣传性的、文本性的解读推进提升到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阐释,通过把实践命题深化为理论课题、把思想发展蕴含于历史发展、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理话语、把价值追求凝结为哲学品格,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呈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范畴。


概念是建构思想大厦的“基石”,是谱就理论乐章的“音符”。任何一种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本质上都是一种逻辑化的概念系统。列宁指出,概念、范畴是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概念、范畴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的产物,而是凝聚着人们用以把握和解释世界、规范和引领自身行为的思想成果。在人类认识的历史进程中,有了概念层面的科学认识,才有了洞察现实、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可能。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一种理论或学说区别于其他理论或学说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形式。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概念的创造与传承的历史,就是概念的更新与变革的历史。诚如恩格斯所言,“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在这一创造、传承、更新、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以其对已有概念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与文明内涵的全新拓展,对同类知识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范式性的显著超越,发挥着基石般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重要、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作为科学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是科学理论体系的“纲”。对于科学理论而言,概念不是单一的、孤立自在的零星碎片,而是以有机统一的形式存在于特定的框架或系统之中。科学理论以概念特别是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基点,通过归纳、演绎、递进、类比等方式使不同的概念之间产生逻辑关联,形成一条条环环相扣的推进主线,经由立足本土与吸收外来的协同,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进而形成融会贯通、结构层次更为明晰的体系。因此,概念尤其是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与体系之间是“纲”与“体”的关系:“体”引领“纲”,“纲”支撑“体”。


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阐释科学理论体系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就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帮助人们全面、准确、深入学习领会科学理论的体系架构和内涵特质。


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纲”,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特质和理论品格,揭示了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透彻学理、深邃哲理,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风格气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蕴含着以“初心使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以“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这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纲”,以建基其上的一系列重要创新观点和论断为支撑,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形成了具有鲜明自主性、原创性和强大真理力量、实践伟力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原创性概念植根于中国实践,其内蕴的中国立场、思维和逻辑使得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些标识性概念由于其内在的独创性、自主性、超越性,使得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体现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切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如同在理论创新的地图上锚定地标,通过列宁所说的“概念的关系(=过渡=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的体系化学理化过程,彰显这一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严密逻辑、深邃博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具有更优品位、更高追求、更强力量的理论支撑与思想引领。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之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意识、主动精神以及自信自强底色。作为“两个结合”光辉典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把握文化主体性的理论突破与价值意蕴,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熔铸交汇,对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使命,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把包括文化主体性在内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作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在研究宣传阐释中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更好地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是把握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坐标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要对这一重要思想有更为透彻的准确理解,就必须始终牢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中把握其整体性。只从零碎的、个别的、不相贯通的概念、要素、范畴入手,如同“盲人摸象”,既无法逐步形成成熟完备的理论体系,也无法展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之美”。


作为构建知识体系、塑造知识话语的关键单元,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也只有在理论发展史、学术发展史与实践发展史的“交相辉映”中,才能找到概念与概念的内在关联,才能回答思想体系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知识系统的必然逻辑,才能从纵横交错的理论、历史、现实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铺就思想“阶梯”。


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在理论发展史、学术发展史的展开中更加彰显真理性。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成果基础上创立的。作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同样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理论渊源和思想史、学术史背景。只有在古今中外理论发展、学术发展“新陈代谢”的脉络中理解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才能深刻把握其逻辑继承、逻辑脉络、逻辑发展, 从而以“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整体性彰显其真理力量。


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在实践发展史的展开中更加彰显引领力。理论逻辑蕴藏于历史逻辑之中,是对实践活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与整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并且是在指导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作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同样源于实践、扎根实践并指导实践。只有与历史和实践同行,才能更好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所指向的时代问题与现实经验,更好把握其从何而来、所在何处、去往何方的发展沿革,从而以“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的“理论方位感”提升其对实践的有效引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文化主体性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之一,对其认识与理解、研究与阐释,同样要从“何为主体性”“文化何以具有主体性”等学术溯源中找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的逻辑支撑;要从“文化主体性为何需要巩固和强化”“文化主体性需要何种巩固与强化”等实践求索中找到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现实路径。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中把握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彻底地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与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信念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中深入把握和研究阐释文化主体性问题,就能提纲挈领,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第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无论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还是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都必须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理论创新的本质是用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始终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出有学理性、可体系化的重要概念,并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从而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的思想平台、开拓新的理论空间。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论,就是坚持“两个结合”。


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都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魂脉”,为其建构和丰富拓展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的“根脉”,为其建构和丰富拓展提供文化根基和精神动力。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形势的理念结晶,又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根基;又如,“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又结合中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历史厚度的交融;等等。


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必然要求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方法论根基、建构机制、发展路径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如何坚持“两个结合”的;另一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引领,厚植学术根基,深入回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适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提出包括文化主体性、文化生命体等在内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我们创新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起点,同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就启示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社会实践、发扬历史主动,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和完善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提升理论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思想力,祛除“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弊端,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蕴含的志气、骨气、底气,更好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激发理论研究阐述应有的生气、锐气、正气,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以来,海南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提出了“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殷切期待。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仅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而且在历史长河中,海南曾经活跃过大批历史名人,他们为海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久远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多民族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使得海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发挥一个独特作用,建设两个高地”的目标(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中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高地,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中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高地),紧密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践,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海南的生动实践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建设研究”等重点课题,取得丰硕成果。


宣传好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好文化主体性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人民日报责无旁贷、重任在肩。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体现着党中央机关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引领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人民日报理论版重磅推出“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专栏,邀请专家学者着眼于政治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统一,着眼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性、学术性、大众性,从理论发展史、学术发展史、实践发展史的角度,贯通古今中外、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未来,围绕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进行深入阐释,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首批文章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有的读者评价“这组文章呈现出理论宣传在选题策划、组稿机制、版面篇幅、文风笔力等方面的新气象、新变化”“大开大合、长短并举、不拘一格,研究阐述的体系化、学理性、针对性、解渴度都大大提升,可以说篇篇精品”。这离不开今天很多在座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编委会向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也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一如既往支持人民日报理论宣传工作,我们一起携手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进而迸发出强大的真理感召力和实践引领力。


2025年元旦以来,人民日报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改进文风办好理论版,大力推进开门办报,锐意开拓、着力创新。相信关注人民日报的专家学者都会发现,今年以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生了很大变化,阐释更加深入,在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宣传阐释上有新突破;内容更加丰富,现实针对性更强;版式更加多样,文章当长则长、当短则短,给人以新风扑面之感,不断推动版面更新、栏目焕新、文风清新。人民日报以“全社一盘棋、开门办理论”的机制创新推动理论版提高质量、改进文风。人民日报理论版坚持政治性加专业性、新闻加理论的要求,以正向能量、知识含量、信息含量、思想含量、逻辑力量、文字质量、眼界气量为选稿用稿标准,着力在推动理论文章提高质量、改进文风方面发挥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今天的学术研讨会,既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人民日报坚持“开门办报”“开门办版”的理论版约稿会。我们特别期待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全面系统持续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一篇一篇潜心研究、深学细悟、弄通做实,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贡献、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实践价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为切口,深入研究阐释其精神实质、精髓要义、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更好把握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力从学术基础、国际视野、历史维度、实践导向、目标导向等方面,讲清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楚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时代逻辑,讲清楚其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不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创作更多观点准确、有见解、有个性、富有生气锐气的精品佳作,为全党全国贡献高质量的理论文章,为夯实理论学习宣传的学理支撑作出应有贡献。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帮助宣传人民日报理论版提高质量、改进文风的做法,为理论版汇聚更多致力于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优质作者、贡献更多精品力作。


今天的研讨会群贤云集,希望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在观点的交流中凝聚共识,为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贡献智慧与力量。

(该文系作者2025年3月23日上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全文,发表时略有修改。)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