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青年才俊|从异乡货车到故土药田:一个80后的南药北迁致富路

2025-05-09 11:07:00

五四刚过,青春正好。

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城市乡村,青年永远是一个地方最有朝气、最有希望的力量。

在新时代的壮阔长卷中,一群怀揣赤子之心的龙江青年,以理想为墨、以奋斗作笔,在45万平方公里的白山黑水之间,挥洒着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史诗。他们以热血和智慧,以青春和才华,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科技创新前沿到乡村振兴一线,从文化传承阵地到社会服务领域,处处都有龙江青年才俊拼搏奋进的身影。他们或是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突破技术瓶颈;或是扎根乡村,助力农业增产增收;或是用艺术之笔描绘龙江之美,传播家乡文化;或是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诠释责任担当。

从即日起,本报与共青团黑龙江省委联合推出《龙江青年才俊》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奋斗历程和贡献成就,共同见证龙江青年为家乡发展、与时代同行的一路足迹。

在宁安市那片错落有致的中药材种植大棚里,阳光透过轻薄的薄膜,洒在一垄垄翠绿的药材幼苗上。耿世龙穿梭其间,眼神专注而温柔,仔细检查每一株幼苗的生长状况。他轻轻拨开叶片,检查是否有害虫侵蚀,或是土壤湿度是否适宜。

今年38岁的耿世龙放弃原有事业返乡创业,经过10年艰苦探索,他不仅成功种植了20余个品种的北药,如赤芍、白鲜皮、苍术、刺五加等,还成功引进了10多个南药品种,为南药北种开辟了先河,提供6.7万人次务工机会,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中药材产业致富路。多年来,耿世龙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黑龙江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物、黑龙江省2021年度十大杰出“新青年奖”等多项荣誉,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寻得商机返故乡

“我18岁就出去打工了,打过零工、修过车、进过厂、搞过运输,2007年我在山东首次创业,开了胶合板厂。”面对记者的采访,耿世龙直言自己漂泊在外做过很多工作,2011年,随着耿世龙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又建立了第二个胶合板厂,年营业收入达一千多万元。

“那段日子虽然是赚钱了,但是每每回到家乡,我就不愿意走,我想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懂得我的心情。”耿世龙说道,他虽然创业成功,但始终心里念着家乡,然而一次偶然的送货经历,让耿世龙找到了回乡的契机。“我们当时在河北送货,那有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就在那我发现有好多来自家乡黑C牌照的大货车。”出于对家乡事物的敏感,耿世龙上前询问,得知这些货车满载着家乡的药材。“后来我又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中间的利润可观,前景也十分广阔,于是我就开始了考察。”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和市场考察,2014年,耿世龙毅然决然地转卖了经营多年的胶合板厂,带着全部的积蓄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钻研种植做实验

刚回到家乡的耿世龙,便一头扎进了中药材种植事业中,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条路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好走。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种植技术的严重匮乏。“之前我们卖的药材都是野生的,但是随着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我知道,如果一直靠卖野生的药材,那总有一天会没有资源,所以我们必须自己种。”但是让耿世龙苦恼的是,在当地根本没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可供学习和借鉴,相关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我说种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因为这个东西一直都是野生的,没人觉得能够种出来。”耿世龙苦笑着说,“那时候没少被人笑话。”

为了攻克种植技术难关,耿世龙整日泡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不同土质、气候、温差以及降雨量对药材生长的影响。为了获取更专业的知识,他还四处拜师,无论是农民还是教授。那个时候的耿世龙在沟里与世隔绝地种地,没有条件洗澡的他,每天回到住处,头发、嘴里、眼里都是泥土,十个手指甲一直都是黑色,指甲缝里的泥土怎么都清理不干净。“2014年,我开始做实验,种了20多块地,有赤芍、苍术、白鲜皮等中药。每块地种的品种和种植方法都不同。这些方法有我自己研究的也有网上查的。”耿世龙告诉记者,但是很不幸,这20多块地的实验都失败了。2015年,不气馁的耿世龙总结了上一年的经验教训,改良了方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上一年种植失败后,我就反复研究失败原因,四处去请教专家、查询资料,了解药材的生长特性。就好比赤芍,一开始我们就是春季下种子,发现它成活率特别低,经过研究我就发现它应该是8月份下种子,因为要保证它种子壳里边果仁是新鲜的,这样成活率才高。也就是说,六月赤芍开花,到七月收种,八月就落地育苗,这样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南药北种创先河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耿世龙终于成功种植了20余个品种的北药,陆续也有村民开始跟着耿世龙一起种植药材。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心中又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引进南方的中药材品种,实现南药北种。“咱们北方的药材生长周期较长,一般是四五年甚至更长,南药的生长周期相对短些,一般就一两年。当时已经有农户和我一起干了,那我得让人家尽快看见收益,考虑到这些方面,我决定把南药引到北方来。”耿世龙告诉记者,南药种植方法相对成熟,虽然需要再次学习很多相关知识,但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很快他就成功引进了10多个南药品种,为当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南药北种的先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携手乡亲同致富

2016年,耿世龙成立了宁安市瑞康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家乡人通过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

今年53岁的温立国就是首批跟耿世龙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我家在沟里,以前种粮食成熟的慢,收入也相对低。”温立国告诉记者,那时他全家靠种地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生活得紧紧巴巴”,后来他参观了耿世龙的中药种植地,决定跟他一起种植。“按咱老百姓的话说,他是手把手地给你教会了。他从提供种苗,到种植的方式方法,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他都能提供帮助。”提到如今的生活,温立国开心地说道,自从种植中药材后,他家现在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三分之二的收入都来自中药材,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我们村第一个跟着他干的,现在大家看见好了,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了!”

在耿世龙的不懈努力下,合作社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计分红122万元,200余户低收入家庭从中受益,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带动830名农民创业,推广种植面积达4.8万亩,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18年,耿世龙投资6000万元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能回到家乡创业,我很高兴,能帮助村民创收,我很有成就感。未来,我希望家乡的药材,不仅能帮人治病,还能帮人致富!”面对荣誉,耿世龙感慨道。

龙头新闻·生活报 记者:刘维娜 李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