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表示,5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总的来看,这五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郑栅洁说。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的总和,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
“十四五”以来,中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郑栅洁说。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中国“刀刃向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
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中国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居世界首位,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民生之基持续夯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
“经过‘十四五’这五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郑栅洁说,“展望未来,我们也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