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法院:织密解纷“经纬线” 绘就和谐“新枫景”

2025-05-21 21:0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姜泰阳)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经纬线上,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以制度创新为针、以协同共治为线,编织出基层善治的锦绣图景。通过构建“法院+”联动联调机制,打造“数字赋能智慧解纷、流程管理闭环护薪、靶向施策新业态护航”三维治理体系,将劳动争议的“千千结”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同心结”。

在这里,既有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刚性”,更有纠纷预防化解的“服务柔性”,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勾勒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江岸注脚。

智慧解纷:跨省纠纷“一网通办”

“没想到不用奔波千里,人在老家,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解决了!”身在云南务工的建筑工人老杨感慨道。

2024年2月,某施工企业与30余名工人产生劳动纠纷,涉及经济补偿金、节假日加班工资等矛盾,双方协商未果来到法院。因工人们大多远在云南,传统的现场调解面临涉及人员多、跨省诉讼成本较高的困局。

如何破解难题?从事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专业化法庭岸北法庭联合区综治中心,采取“法院+工会”的模式,启动“智慧解纷”,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开辟线上协同解纷通道。

承办法官曾明亮连线企业负责人,释明劳动合同法中经济补偿金与加班工资的法定标准。工会调解员同步对接云南当地工会核实务工情况,为工人提供证据梳理指导。在多方联动下,该企业承诺3个月内结清工资,双方在线达成和解,公司及时支付了拖欠的工资,30余起案件仅用7天时间一并解决,劳动者权益得到高效保障。

无需“奔波”,“云端”解纷,区法院以“数据代跑”替代“群众跑腿”,生动诠释了信息化时代“公正无界、一键解纷”的基层治理新实践。

闭环护薪:保护劳动者权益“一站到底”

“从签协议到拿钱,全程都有人管,真是多亏了你们!”60岁的保洁员老李开心地点赞道。

然而,两个月前的他还是愁容满面——当时,他与工友工作的小店突然闭店,也联系不上负责人张某,“讨薪无门”的他们决定将该店告上法庭。

了解案件情况后,承办法官陈颢号立即联系店铺负责人张某,却三番五次都被对方挂断电话。几经周折,得知张某打算开一家新店,陈颢号决定前往其正在装修的门店“蹲守”,与其面谈。

“拖欠超龄劳动者薪资涉嫌违法,新店开业也可能会因此受影响。”

“周边商户和居民都看着,及时支付欠款能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

经过两日密集的面对面普法,张某的态度从抵触转为配合。最终,张某与老李和他的工友们分别签订了分期支付协议,约定30日内结清全部欠款。

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心安”,陈颢号还启动了“调后”跟踪程序,在协议签订后一周督促张某履行,并在到期付款日再次回访,得知老李和他的工友们都已经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依托“调解+跟踪”闭环机制,江岸区法院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协议履行率达92%,不仅做到“案结事了”,更实现“事心双解”。

新业态破局:机制创新“双向护航”

“调解不仅解决了欠薪,还帮我们争取了工伤待遇!”外卖骑手小赵在调解结案后难掩喜悦。

2025年2月,某平台企业与外卖骑手因薪资、工伤待遇等问题产生分歧,骑手认为双方是劳动关系,平台则认为旗下骑手众多,双方法律关系各有不同,有的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应是“合作关系”……

如何突破新业态发展带来的治理困局?

该案受理后,岸北法庭庭长汤莉莉并未局限于案件本身,而是联动区综治中心入驻单位,通过“法院+工会+人社”联动调解的方式,“一揽子”解决纠纷。

中心调解室内,法院帮企业厘清合同效力与劳动权益的边界,建议企业对照《用工体检表》排查经营风险;工会、人社局则释明政策,直击症结,明确企业应当增设“高温熔断”“强制休息”等保护条款……在三方共同努力下,平台不仅为所涉的7名骑手补发了欠薪,还为其缴纳了社保,骑手们返岗后获得了双重保障。

这样“丝滑的”联动配合,源于2024年江岸区人民法院、工会、人社局共同签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联动调处机制备忘录》。该机制建立以来,岸北法庭深入产业园区、社区,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夜校”等普法活动20余场,累计惠及劳动者1000余人次,成功化解涉新业态劳动纠纷127件。

【纠错】编辑:邱玲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