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代表你爸妈来骂你”,学生举报权不容粗暴对待

2025-04-29 16:42: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手机页面截图

近日,“学生向教育局举报饭菜有蛆被骂”一事登上热搜。据媒体报道,四川广元苍溪县一学生打电话到教育局,举报学校晚自习时间安排不合理、食堂饭菜吃出蛆等问题,反被教育局工作人员辱骂。

当学生怀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信任拨通电话,换来的却是“代表你爸妈骂你”的训斥,如此咄咄怪事,舆论为之哗然。对此,四川省苍溪县教育局迅速介入并发布情况通报,表示“我局值班人员范某某接听值班电话时,在规劝沟通过程中存在言语失范的情形。现已对范某某给予停职检查,并进一步接受教育处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回应固然值得肯定,但一句“言语失范”很难令公众信服。

学生向教育局反映问题,本质上是行使法律赋予受教育者的权利。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享有对涉及自身权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教育部门有义务为学生创造安全、畅通的监督渠道。此次事件中,学生举报的“饭菜有蛆”,经核查后虽然未发现该校食堂饭菜存在异物异味现象,但并不意味在接到举报时就可以辱骂训斥。简而言之,举报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切身感受的监督行为,只要不是无中生有的恶意举报,就应该耐心倾听并积极处理。即便最终发现举报有误,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善意的教育引导,而不是用辱骂封堵言路。

从教育治理的角度看,学生的举报是最直接的“一线信息”。食堂卫生、作息安排等问题,学生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最有发言权。若教育部门将这些“琐碎”的反馈视为“麻烦”,甚至用训斥压制,无异于主动堵塞治理漏洞。此前某地学生举报补课遭回应“别那么拽”,这次又出现“代表你爸妈骂你”,一再发生的奇葩事件,暴露出部分基层教育工作者尚未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误将行政管理权异化为“教训学生”的特权。

涉事工作人员的“言语失范”,本质上是角色定位的颠倒。当学生对学校管理提出质疑时,教育部门首先应扮演“中立调查者”而非“学校辩护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粗暴回应可能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当未成年人鼓起勇气行使监督权,得到的却是权威部门的训斥,其对“公平正义”的认知可能会蒙上阴影。

苍溪县教育局对涉事人员的停职检查,是对舆论的及时回应,但公众期待的不止于此。此次事件暴露出两个深层问题:一是基层教育部门缺乏规范的举报受理流程,导致工作人员仅凭个人情绪处理问题;二是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停留在口号层面,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响应机制。

要破解此类问题,首先需建立“首问负责制”和“无过错反馈”机制,接到学生举报,第一反应应是登记受理、调查核实,而非急于否定或训斥。其次,应加强对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明确学生权利的边界与部门职责的底线——管理不是管制,权威不能异化为威权。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需转变“护短”思维,真正将学生利益置于首位,明白“护学校”不如“护学生”,后者才是对教育形象最根本的维护。

学生举报食堂有蛆被骂,折射出少数教育管理者对学生权利的傲慢与漠视。教育部门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守护学生权益的工具,唯有让每个学生都确信“反映问题会被重视”,让每条举报都能得到“有温度的回应”,才能真正构建起“学生敢监督、部门敢担责”的良性互动生态。毕竟,保护学生依法举报的权利,就是保护教育系统自我革新的能力,更是守护教育公平正义的底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