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节 博物馆里沉浸式体验多彩清明食俗文化

2025-04-04 17:04:00

央视网消息: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草木萌发,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律动。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今天,北京民俗博物馆正在举办清明节民俗体验活动,跟清明有关的民俗有哪些?

制作清明美食 青团 体验传统竞技 射柳

记者来到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的‘忆满京城·情思华夏’活动现场,这里既有传统竞技的热闹,也有春草清香的雅趣。民以食为天,先来看看清明节的食俗,原料是药食同源的艾草,艾草在清明节正是吃嫩叶的时候,以艾草和糯米为原料的青团是时令美食。

清明节与“柳”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柳文化”源远流长,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节祭扫回来之后都会带上柳条编织的花环。您知道吗,历史上清明节来临之际古人还有射柳的习俗。射柳源于战国,原本是古代军营的竞技项目,后来发展为古人在清明节前后的娱乐活动。

清明时节放风筝 小风筝有大讲究

在北方地区还有清明“放风筝 祛晦气”的习俗,天气回暖,在户外放风筝呼吸新鲜空气对健康还有很多好处。《续博物志》中写道:“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今天在现场展示的是承载着京韵文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哈氏风筝。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哈亦琦介绍,“北京雨燕”是一种拟人化的艺术创作,“瘦燕”象征女性,“胖燕”象征男性,还有“比翼燕”象征夫妻,还有“雏燕”象征小孩。

“一根竹骨,几笔丹青,承载的是匠人守正创新的坚守,更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生机

青海:青稞青团春味浓 传统花馍绽新姿

春色清和,思念悠然。清明的文化当中也包含着对季节食材的青睐。在青海,作为春日限定款美食的青稞青团、青海花馍深受大家欢迎,一起跟随记者去看看。

四时丰物,应季而食。春天的美味自然少不了清明时节的青团,大家吃过咸蛋黄青团,肉松青团,但是你可能没吃过青稞青团.这两天,在青海,青稞青团已经成为新晋的网红美食。

青团的“青”来自艾草汁。艾草末碾碎后不仅色泽碧绿,还带着特有的清香。在蒸好的青团面皮里,包上白色的青稞混合着芋泥、豆沙等馅料,不仅丰富了口感,还降低了甜度,提升了营养价值。

清明的时令美味除了青稞青团,还有传统花馍。作为青海的传统面塑艺术,种类有寿桃、花卷、锅盔等,制作精巧、造型多样、寓意吉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众多的花馍造型中,今天选择了非常应景的玫瑰花馍,来感受一把。这个玫瑰花馍是怎么做成的呢?

手工花馍从和面、发酵、裹香料到捏花塑形、再到蒸制,需要耗时6个小时以上,而市面上的预制品仅仅需要复蒸就可以食用,花样除了传统的图案,还创新了花篮、冰激凌等新颖造型,好看又美味。

从青稞青团到传统花馍,无论是新口味的探索,还是老字号的坚守,它们都传递着清明时节的食俗文化,也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个清明,不妨来青海,品一口时令之味,寻一份安康之意。

来源: 央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