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为笔初心为墨:一位社区民警的三十载“民生答卷”

2025-04-26 11:14:00

在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的大街小巷,人们常能看到一位身着警服的女民警,她的步伐稳健而坚定,眼神里透着温暖与坚毅。她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中华南路派出所民警罗林。30年来,她用脚步丈量社区,用初心书写担当,将5000多户9000多居民的冷暖安危都装进了心里。

从“不被看好”到“比亲闺女还亲”

1995年,年轻的罗林来到修文县公安局扎佐镇景阳派出所,开始了她的社区民警生涯。“女娃娃当警察,能管什么事?”面对某些群众的质疑,罗林没有辩解,而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罗林上门看望独居老人

一个暴雨天,罗林发现独居的张奶奶家屋顶漏雨严重。她二话不说扛起梯子就爬上了三层木楼。木楼在风雨中摇晃,雨水灌进衣领,她才想起自己其实也怕高、怕黑。但当张奶奶用袖口为她擦去脸上的雨水,说出“小罗比亲闺女还亲”时,所有的恐惧都化作了温暖。

在扎佐镇,罗林还做了一件让村民至今感念的事。看到村里没有像样的路,老人背竹篓摔断过腿,孩子上学要蹚河,她拿出自己攒的2万元,又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和乡亲们一起扛石头、拌水泥,硬是修起了一条路。路修好那天,70岁的李大爷跪在刻有“罗林”名字的碑前抹泪。村民们说:“这碑不是给你,是给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人。”

“温馨提示”里的为民情怀

在长期的社区工作中,罗林总结出了一套“温馨提示”工作法。冬天贴用电安全告示,夏天提醒关窗防盗,反诈宣传还配上生动漫画。她自创的“便民服务卡”更是24小时不关机的承诺,居民有任何问题随时都能找到她。

罗林白天走街串巷四处巡查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罗林这样说,也这样做。吸毒人员赵某因家庭破裂自暴自弃,她连续半年每周上门谈心,帮他申请低保、找工作,最终让赵某重拾生活信心,成为社区志愿者。去年冬天,她在巡逻时发现流浪汉老李蜷缩在桥洞下,硬是把老人背到派出所烤火取暖。

“警察同志,我一辈子没户口,死了都没人知道。”老李的话刺痛了罗林的心。第二天,她跑了8个部门,民政局、社保局、派出所来回转,终于为老人办好了户口。当把户口本递到老人手中时,老人对着派出所的国徽跪下了。“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绝望的眼睛,但只要我们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就能给人撑出一片天。”罗林说。

社区里的“千里眼”

社区民警的工作看似平凡,却常常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辖区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罗林盯着监控录像看了三天三夜,终于发现嫌疑人手腕上有颗黑痣——这正是她所在辖区背篼“大嘴”的特征!专案组根据这一线索,很快在花果园将嫌疑人抓获。

2017年,一起民警被害案陷入僵局。罗林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突然想到之前办案时的联系人和犯罪嫌疑人可能有关系。于是她就顺藤摸瓜打通了犯罪嫌疑人电话,经过反复的思想工作,最终促使对方投案。“罗警官,我信你。”嫌疑人的这句话,让罗林深感责任重大。“群众平时跟我拉的家常,就是最锋利的破案线索。”30年来,罗林协助破获刑事案件70余起,抓获逃犯2000多人。

警民鱼水情的生动诠释

在罗林的办公室里,50多本工作台账整齐地排列着,每一页都记录着她与群众的点滴故事。这些年来,她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最让她珍视的,却是群众给予的信任与关爱。

罗林的台账

“这奖章是30年里群众塞给我的每颗水果糖,是暴雨天大爷递来的伞,是疫情时居民熬的热粥。”罗林举起奖章,眼中闪着泪光。2017年,她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眼睛被打伤。让她没想到的是,曾经帮助过的居民纷纷前来探望,送吃的、送用的,照顾得无微不至。“那一刻我懂了,警察的勋章不在胸前,而是和老百姓的鱼水之情。”

如今,罗林正带领团队建设“15分钟便民服务圈”,规划中的智慧警务站将配备智能充电桩、心理咨询室和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工作效率将会向前迈出一大步!”罗林充满信心地说,“只要我们把群众的事放在自己心里,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罗林在“劳模工匠讲・青年职工说”示范宣讲活动中讲述自己的故事

30年,10950多天,罗林用脚步丈量的不是街巷,是民心;用岁月书写的不是台账,是初心。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用半辈子的时光,把这句话写成了社区里最温暖的灯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部分图片由罗林提供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