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严波:让古老技艺在指尖永生

2025-04-02 15:30:00

洁白的织锦、五彩的丝线、灵巧的双手、翻飞的银针……走进黎城县乡村e镇展厅,只见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刺绣作品。精美的鞋垫、实用的荷包,还有寓意吉祥的蛇年挂件,这些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的刺绣作品,均出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姑刺绣第四代传承人李严波的一双巧手。

“今年是蛇年,我设计了不同造型的蛇元素香包,这些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更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在展厅刺绣区域,李严波正和几名绣娘围坐在一起穿针引线,制作新绣品,“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带领绣娘创作以蛇元素为主的刺绣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拓宽了销售渠道。”

一个绣架、一根压杆、几捆绣线、一把剪刀,就是李严波平时创作所需要的主要工具。作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严波十分喜爱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而她与刺绣的缘分来自于太姥姥的指引。

李严波是黎城县程家山镇北流村人,从小热爱民间技艺。她的太姥姥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绣花能手,经常绣鞋垫、虎头鞋、枕头顶,还被人请到家里做绣活。耳濡目染间,李严波对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

李严波说:“刺绣时虽然有底稿,但颜色搭配、明暗对比都需要技巧。一个简单的图案至少要搭配3种颜色,而复杂的图案则需要十几种颜色。”

刺绣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刺绣人的心血和智慧。李严波记不清在刺绣之路上绣断了多少根针,手指被针扎过多少次,长过多少茧。但只要接触到针线和绣架,她便能沉浸其中,娴熟地使用、切换上百种刺绣技法,将美丽的图案、古老的故事融入作品里。如今,李严波绣出了一件又一件特色作品。其中,《黎侯虎》荣获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秀奖,《黄金万两》被中北大学收藏。

“设计、扎板、刷样、绣制、镶拼……一件成功的绣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李严波介绍,她在刺绣技艺、图样和题材方面不断创新,绣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为了提升刺绣技艺,李严波经常到各大院校进行学习和培训,逐步提升图案设计、传统针法、色彩搭配等技艺。同时,她将学习到的最新技艺与传统刺绣结合改进,成立了“四姑刺绣技艺工作室”。2018年5月,李严波改进创新的四姑刺绣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本人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长治市“五一巾帼标兵”“太行技术能手”。

传承发展刺绣技艺,需要培养更多的刺绣人才。工作室成立后,她大力开展妇女手工技能培训,为更多妇女创业就业提供帮助。凭借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艺,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跟她学习刺绣。目前,共吸纳周边2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不仅激发了周边群众对传统刺绣技艺的兴趣,也为四姑刺绣发展壮大注入新活力。

如何传承创新传统刺绣?李严波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拓展产品用途,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让刺绣作品重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对传统刺绣最好的传承。

2023年,李严波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作为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深知肩负的责任,要让刺绣这项民间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刺绣的魅力。

我国“春节”申遗成功,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将结合市场需求,以‘妇女+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村妇女传承创新传统技艺。同时,要让非遗特色元素紧跟现代生活,不断推出新的刺绣文创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让刺绣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对于刺绣的美好前景,李严波充满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