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绣花功夫”编织市民幸福经纬

2025-07-16 11:38:00

城市的脉动,不仅跃动在拔节生长的高楼之间,更流淌在看不见的“城市静脉”里。

在毕节,一场静水深流的“城市焕新记”正在上演——地下管网如毛细血管般更新迭代,生活垃圾完成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能源”的改变,方寸之间的口袋公园为钢筋水泥注入温度……这些藏于细节的民生工程,正以“绣花功夫”编织着城市的幸福经纬,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书写着城市更新的生动答卷。

毕节城市面貌(韩贤普 摄)

有“里”有“面”

夏日午后,阳光透过七星关区南山公园树木,在平整的透水砖上投下斑驳光影。几位老人正坐在新建的石拱桥边纳凉,桥边排洪沟渠水流潺潺,与荷花池相映成趣。不远处,孩子们在新铺装的广场上追逐嬉戏,欢快的身影背后,是这片绿地经过精心改造后的崭新面貌。

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以前,南山公园周边长期受两个问题困扰:一方面,老旧的排水系统雨污混流,大量地下水渗入污水管,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集雨面积大、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较为丰富,主排洪通道泄洪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区域内排水。

2024年4月动工的南山公园内涝治理暨地下管线更新改造项目,交出了一份智慧答卷:新建1300米排洪沟渠和2800平方米边坡支护,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巧妙将原人行道下的雨水管改建为公园内的排洪沟,同时新建的两座石拱桥、500平方米荷花池与3100平方米透水铺装相得益彰,让治涝工程变身景观提升工程。这种“地下治涝+地上造景”的模式,既根治了内涝顽疾,又为市民打造了更舒适的休闲空间。

南山公园排洪沟(胡艳群 摄)

这样的城市更新实践正在毕节各地展开:

在金沙县西洛街道,机器轰鸣,淮河路(天山路至泰山路段)地下管网改造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这条长达11公里的“城市血管”将串联起10多个小区,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排水难题。

在织金县,一场对抗内涝的“攻坚战”也已打响。今年2月以来,城区北片区易涝点和沿河路排水管道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新修建的排洪管道如同装上了“安全阀”,为城市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保障……

城市更新不仅要更新“面子”,还要更新“里子”。近年来,毕节市扭转以往“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观念,切实加强城市老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作力度,逐步对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材质落后的燃气、供水、污水、雨水等老旧地下管网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持续消除管网安全隐患。同时,进一步补齐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地下管网设施短板。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和污水收集效能不断提高,供水、供气、供热等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金沙县淮河路(天山路至泰山路段)地下管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彭 博 摄)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新建改造城镇地下管网2712.45公里,其中供水管网647.7公里、污水管网1197公里、雨水管网529.72公里、燃气管网338.03公里。这些“看不见”的工程,筑牢了城市安全基底,用扎实的“里子”撑起宜居的“面子”,托起了市民稳稳的幸福。

绿色蜕变

在金沙县安洛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都有满载生活垃圾的清运车从金沙、黔西和百里杜鹃的乡镇中转站驶来。在这里,生活垃圾开始了“重生之旅”——通过现代化焚烧工艺,从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变身为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

自2021年11月,由贵州金沙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运营的金沙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进入生产运行阶段以来,每年可处置生活垃圾30万吨,供电1.2亿度电,满足约2.6万户家庭用电。

工作人员在金沙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焚烧中控室,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及锅炉燃烧状态 (彭 博 摄)

“以前垃圾都是填埋处理,现在它们成了‘城市矿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东伟指着监控屏幕介绍,垃圾焚烧后,烟气经过先进的处置工艺,排放指标远严于国家标准。同时,垃圾渗滤液则经过多道工艺处理,最终实现污水“零排放”,剩余的垃圾残渣则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完全达到资源化利用,真正做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号召,于2024年底创新实施“烟气再循环”技术,不仅降低垃圾焚烧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更实现了降本增效。

这一技术创新是毕节推进生活垃圾低碳化处理的缩影。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工程,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绿色转型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围绕“全焚烧、零填埋”目标,毕节市持续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和收集点相关管理制度,中心城区260个居住小区、146个公共机构、478个公共场所、730个经营区域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已全部覆盖;配置可回收物运输车、有害垃圾运输车、厨余垃圾运输车及其他垃圾运输车各类垃圾可全部实现分类运输,运输能力满足要求。

金沙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模型 (彭 博 摄)

——全市共建成投运中心城区、金沙县、织金县、威宁自治县4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处理能力3200吨/日。同时,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农村垃圾收集点3.3万余个、建成乡镇垃圾转运站231个,配置垃圾清运车1163辆、垃圾转运车169辆。

——建成投运中心城区餐厨垃圾处置设施,处理能力100吨/日,持续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转运站日常消杀、渗滤液处置工作,确保环境安全。目前全市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从传统填埋到清洁发电,毕节通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城市废弃物的绿色蜕变,为建设清洁低碳城市提供了生动范本,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方寸皆美

傍晚时分,金沙县鼓场街道滨河路口袋公园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老人健身闲聊、孩童嬉戏笑语、宠物爱好者相聚互动、广场舞队员伴着动感的节奏翩翩起舞……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在此各得其乐,多样的休闲场景交织成一片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景象。

与这热闹景象仅一路之隔的羊肉粉馆里,42岁的老板夏波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将一碗碗羊肉粉端给顾客后,望着对面公园里欢快的人群,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

“以前这里就是一条灰扑扑的毛马路。”夏波说:“现在不一样了,公园修得漂亮,大家都喜欢来玩。今年5月,这里还举办了音乐会,我的生意好了不少!”

夏波所说的变化,要追溯到2024年9月开工建设的这座口袋公园。经过精心改造,如今这里焕然一新:680平方米的广场地面平整开阔,458米的广场砖侧石勾勒出优美轮廓,1190米的彩色人行道如丝带般蜿蜒伸展,成为居民们爱去的“幸福园”。

市民在德溪公园篮球场打篮球(严 飞 摄)

这样的城市新景,正在毕节各地的街头巷尾悄然绽放:七星关区文笔公园的小道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配备的健身器材让居民有了就近锻炼的好去处;赫章县九零路口袋公园里,错落有致的绿植与蜿蜒小径相映成趣,休闲座椅点缀其间,满足市民休憩需求;织金县双堰街道大府头口袋公园则通过平整的地砖、凉亭长廊和葡萄架,以及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为市民提供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见园”,成了大家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近年来,毕节通过利用城市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因地制宜建成甘海子、东园小区、甘河等66个口袋公园,它们像一颗颗绿色的星星,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点亮了居民的生活,也厚植了城市的底色。

黔西市杜鹃湖湿地公园 毕节图片库发(史开心 摄)

从地下管网的更新到垃圾的绿色处理,从防洪排涝的攻坚到口袋公园的点缀,毕节正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市政工程,诠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让发展成果化作百姓家门口的获得感、转角处的幸福感、日常中的安全感,绘就了一幅兴业、惠民、宜居的幸福画卷。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毛远慧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