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当前形势下,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具有深刻意义,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改善的根本遵循。
投资于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含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是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和人作为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投资于人”是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宗旨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强化投资于人,也有助于实现个体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及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的全面提高,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投资于人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影响带来的不利因素增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增大,传统出口这驾马车的红利作用在递减。同时,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振,新旧动能转换也存在较大阵痛,经济增长亟需寻找新的动能。“投资于人”既可以创造供给,释放新的投资赛道,也可以扩大消费,通过满足市场新的需求,保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
投资于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与之相匹配,无论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劳动资料的创新性配置,还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都离不开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力。“投资于人”,有助于显著提高劳动力工作效率和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投资于人”,涵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人生成长的各方面、全过程,包括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优化等多个领域,需要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构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本优先的良好生态。
第一,经济发展更加突出投资于人的时代特征。我国有14亿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市场表现看,一方面传统商超因“卖不动”频繁倒闭,另一方面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黑马。据《光明日报》3月25日报道,某旅行网站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的脱口秀、音乐节、舞台剧等文化类消费门票订单较2023年同期增长65%。凸显投资于人的经济政策,要抓住制约传统消费需求的突出矛盾,通过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补贴范围,提高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做好消费者愿消费、能消费的文章,保持传统商品的消费存量;要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发展机会,做好老年文旅、老年康养的文章,做大银发时代带来的消费增量;要认真研究“90后”“00后”的消费特点,做好情绪消费、悦己消费的市场研究和产品打造,接住年轻一代带来的消费新流量。
第二,民生改善更加突出提高投资于人的产品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连续实现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也逐步从传统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日益转变为对免费学前教育、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较高的工资报酬、高品质的就医环境及服务、老有所“享”、住好房子等方面的追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强化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要不断优化“一老一小”服务,解决城乡居民养老服务难点、堵点,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提高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幸福感。要在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好事,不断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获得感。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
第三,文化建设要更加突出投资于人的价值导向。人类社会有两类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两类矛盾又进一步衍生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我内心的矛盾。实践证明,当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解决之后,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内心的矛盾便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强化投资于人的宏观政策导向,更好地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应当且必须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及关注点。要进一步营造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良好人文环境。全面整治“内卷式”竞争,用好“大思政课”这一教育利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要重视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中发现特色产业商机,还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要推动实现全社会教育理念转变,高度关注当前教育中偏离“育人”初心的做法与行为,更加突出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既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导向。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的科学内涵,推动投资于人的宏观政策更好地落实落地。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